栖皇(73)

作者:来风至 阅读记录

这便说道点子上了。

世家们终于清醒过来——是啊!什么兴修河道什么补贴徭役……这些可都是要钱的啊!修运河是能惠及民生,但钱呢?谁出?

此时他们才终于从中品出一丁点不对味儿来,绕了这么一大圈,说到底还是要从他们手中拿钱啊!

这谢玹当真阴险!还好他们早早被李大人点醒!谁答应谁傻子!

在一众嗡闹声中,有人持笏出列,连步伐都迈得姿态万千。

那人弯眸浅笑,环视众人,最后目光看向的却是谢玹。

“秦家上下愿倾其所有,为殿下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众世家:“……”

第42章 越鸟巢南枝

朝会待到日上三竿才散。众人面色各异,从紫鸾殿的三侧门涌出,无论清醒糊涂,皆对今日这场仓促朝会的结果心知肚明。

这运河,是不修也得修了。

不与李缙同党的大臣们暗暗思度,这秦家宁愿冒着悖逆祖训的风险,也要出钱修这运河,是否其中真的有利可图?

他们能轻视如今的秦家,却无法轻视当初的秦家。尚且为一方威慑四方的门阀之时,秦家可是出过数代帝王之师的——至少在选皇帝一事上,足以证明秦家人眼光毒辣。

众人脸上喜忧参半,各人有各的算盘。杜喻之揣着袖子慢悠悠随着人流往外走,一抬眼就瞧见秦庭正逡巡在龙陛一侧,仿佛不舍离去。他顺着秦庭的视线往回看,尽头是紫鸾殿中,仍未离去的谢玹与太后。

寻常来说,散朝时最先离开的应当是皇帝——也就是太后,然而今日也不知怎么回事,太后竟先教太监遣散朝臣,自己与谢玹留在最后。

杜喻之想了想,上前找秦庭攀谈道:“秦大人?还不走?”

秦庭回过头,眼中带了点困惑:“不知为何,下官忽然间有些心神不宁。”

思及坊间传遍巷陌的说法,杜喻之不免打趣道:“难不成是蓬莱山的道长们显灵,今日要给你托梦?”

秦庭听罢,脸上的犹疑还未散去,却还是面向杜喻之展颜说道:“说不准呢。”

他摆摆手,终是自龙陛旁的台阶缓步而下。直至平坦的砖石路上,他又顿步回望,可此时,他已看不见紫鸾殿内的景象了。

*

偌大的殿中,太监与宫侍侍奉两侧。人潮散去后,只余四方空荡,若有人在其中踱步,都能听见回音阵阵。

太后坐在龙椅旁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久久没有发话,谢玹也只好在殿下等着。

散朝时,对开凿运河一事反对最激烈的一行人毫无异常,就连李缙都仿佛接受了这个结果。唯有一样,唯有一人——谢玹并不眼生。

那是一个年轻人,刚入仕,胸中那一腔热血尚未凉透,亦是他在谢玹方才说话时眼眸最为明亮。他未拜天未拜地,甚至下朝时拜太后的动作都有些敷衍,可离开殿门之前,却向谢玹行了一个规规矩矩的躬身拜礼。

在那一刹那,谢玹没有放过太后脸上一丝一毫的神情。

“你知道哀家为何让你留下么?”九龙攀附的浮雕之后,太后悠悠开口。

谢玹拱手道:“孙儿不知。”

“哀家刚才看你在殿中侃侃而谈的模样,想起了刚摄政时的自己。”

她的脸上波澜不惊——她向来如此。如此轻的年纪,却已好似旧庙里一鼎见惯晨昏晴雨的钟。喜怒哀乐皆隐蔽在那副艳丽的皮囊之下,不曾露出过半点波动。而此时,不知是何物在那副皮囊上切开了条口子,这才让谢玹窥见了一丝“年少抛人容易去”的触动。

位于左侧的龙椅无人落座,光辉熠熠映照在太后的脸上。她抬手拂过灿金的椅背,向阶台之下的谢玹伸出手:“来。”

她要谢玹上前来。

九尺之高的阶梯,象征着九天之上的权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谢玹走上这道阶梯并未花多久。

太后牵起谢玹的手,向自己所在的方向拽了拽。

谢玹起先还有些疑惑,但很快,他明白了太后的意思。

人都道“膝下承欢”,太后再朝野侧目、再年轻,在这高处不胜寒的九天,也寂寞了许多年。

谢玹在太后身侧曲腿跪下,又偏过头轻轻搁在了太后的腿上。

太后的衣裳样纹纷繁复杂,可身体是软和的,覆在谢玹发间的手亦是带有温度的。

她轻轻抚摸着谢玹的发髻,像普天下无数的长辈,露出慈爱的面容来。

“你父皇也曾这般枕在我的腿上,那时他才五岁。”太后的目光悠远,好似透过大殿上那道幽长寂静的长廊,看到了遥远的过去。

“彼时先皇骤然驾崩,大周山摇地动,谢家处于众多世家环伺之地,根基地位不稳。你父皇的兄弟们亦死的死,痴的痴,唯有五岁的他能活着登上这九五之尊。我那时若不作为,就要跟着先皇去死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