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321)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他正要道谢,孔宵明却快一步道:“卓大人,既然我们为官是代表朝廷国格的秩序和法度,你又为何要我和沈大人去做违背律例国法之事?”

沈崇崖顿时只想去死,这话是能问的么?怕不是一会儿他们二人真要被卓思衡杀人灭口就丢在乡间田下做了肥料。

果真,卓思衡没好气道:“我真应该掐死你就在这里埋了,你还能给霞永县乡亲们发挥一下余热滋润滋润豆苗。”

“那这也是犯法的啊……”孔宵明很委屈。

卓思衡告诫自己,人,都不是完美的,要容忍人的不完美……

喘匀了这口气,他才沉声道:“你们陪我到田里走走,我有些话想讲,放心,不是要杀你们灭口,别战战兢兢的。”

沈崇崖松了口气后又紧张起来,倒是孔宵明,似乎他做了一件为非作歹的事后彻底放开,心想卓思衡已知道自己的死罪,那有什么还是不能说的?便道:“这倒不会这样觉得,大人只有一个人,我和沈大人是两个,双拳始终难敌四手。”

卓思衡很后悔没有带弓出门,不能立即射死这个笨蛋。

沈崇崖拉着孔宵明后襟急道:“怀光啊!少说两句吧!”

气是要生的,教育也是要如春风化雨的,吓唬这两个人半点用没有,只能靠巧思。

卓思衡带着两人渐行渐远,不一会儿周遭再无人迹,唯有半人高的黍苗似碧波万顷,随他们前后而行的步伐摇荡。

“怀光,你方才问我,缘何为处置杨敷怀而知法犯法,是么?”

孔宵明点点头,他真的迫切想要知晓答案。

卓思衡想了想,低头一笑说道:“你定然是觉得,你虽不能上达天听,但我却可以,只需将杨敷怀所作所为写成奏折一封,递交圣览,便可降下罪罚,使其就范,是这样么?”

孔宵明继续点头。

卓思衡回头看他们一笑道:“你想得没错,我当然可以做到。”

这个回答令沈崇崖也颇感意外,他此时也好奇为何卓思衡做如此冒险的选择了。

“圣上大抵会相信我自地方带回的证据,即便不够充分,却也能足够将杨敷怀押解回京由刑部着审。可是这一来一去,传旨应召,三四日时间足够杨敷怀有所作为,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地方的势力,销去证据、联络帝京,为自己解决后顾之忧,这便是官场上中枢与地方的时间差之争。”

卓思衡语重心长,沈孔二人听得心惊肉跳,沈崇崖于类似事上已见了许多,自是心有戚戚,而孔宵明却第一次有所认知,仿若醍醐灌顶。

卓思衡看他们已不再单纯畏惧和胡言,开始认真思考,甚感欣慰,站住脚步转过身来,柔和的声线伴随豆苗摩擦的窸窣声娓娓道来:“于是乎,我想说的是,其实历朝历代整个国家上上下下只要仍是莫非王土,便无法杜绝此类劣迹再演,人人相治不能忽视在中层也就是地方和中枢之间拥有得力贤才承上启下。”

“大人所言可是郡一级官吏么?”

这还是沈崇崖今次鼓足勇气问的第一个问题。

卓思衡当即表示鼓励道:“是了,就是郡望一级官吏。州府一级官吏距离天听太近,他们无需忧下,更多是怀上;而县下所治皆为百姓,想教他们启承,未免太过强人所难。也只有郡望一级官吏,若是藏污纳垢便如杨敷怀一般只手可遮这一处小小天地暗无天日,若是能有良臣能吏,此间百姓便可守一方太平。”

“可是地方上有句俗话……”孔宵明思忖后直言道,“百姓有时调侃官吏,都说‘刺史刺史,上下不吃’还有说‘郡官不当,心也不慌’的,都说这个位置不好做,上下都得罪人,还容易吃罪过。”

卓思衡听罢心中感慨,谁说百姓无知,好些个道理他自己还要悟出来,然而平常官吏接触得多,百姓却也有自己的智慧来评断所见所闻,不可不谓见微知著。

“你觉得这话对么?”卓思衡问道。

“我觉得有些道理,刺史和州上官吏打交道,一个不周,州里的大官随便就能拿捏,但与下面又隔着县一层官吏,不好全管全辖,万一被下属欺上,到时候说不定非己之罪还要受连累。”孔宵明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

听他这样畅所欲言,沈崇崖也顺势而言:“况且刺史官级不上不下,在此位置之人,大多铆足劲儿朝上使力,杨敷怀为何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就是想在此次大考之年给自己挣条回京的出路么?”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越是难任,却也是重任,我就在郡上以通判之位代行过刺史之职,自然知道其中难处。只是正因我曾为之,我才能成为今日之我。这个位置之难,才是一种历练和考验,总不能因难做而望而生畏,也不能因难做而像姓杨的一样‘另辟蹊径’。你们今日懂得了这个道理,也算没有白白经历这些担惊受怕。须知越是承上启下之处,避让隐忍和一味蛮干鲁莽都是不可取的,略有转圜才是真正的手腕,只要大节无失,细节上的正反计较太多便是给自己设限,只会令那些全无下限之人更张牙舞爪欺辱你的投鼠忌器。”

沈崇崖略有些惭愧,他明白卓思衡有提携自己的意思,才将揭发杨敷怀一事托付重任,可他跟老鼠见猫一般,实属无礼。

而孔宵明在之前被杨敷怀近乎嚣张的排挤与构陷后,经此一点,更明白了其中道理,之前钻过的牛角尖,一时也变作了通途大道。

卓思衡拍了拍孔宵明的肩膀,笑道:“听了郡官难做的困顿,你是否还愿意在伊津郡郡望之上为官呢?”

孔宵明再愚鲁也听出来,卓思衡是要将自己提到郡上,他心中如何不喜,却忽然转忧道:“可我在县里还没教完书……”

“你当了郡望官吏,自然可以布置得力人手,将你自己教习百姓的理念贯彻至各个县乡,不是更好?”卓思衡稍加引导,孔宵明仿佛通彻心智,快要笑出声来,卓思衡又道,“还有就是,我之前与你提的冬学一事,我希望能在伊津郡先行尝试,待到你做出些样子来,再推行到全国去,也好试验试验咱们的办法到底得行不得行,你看如何?”

一听说可以尝试冬学,孔宵明如何不乐得,他满心欢喜先是谢过,却立即又赶忙摇头:“可如果大人左选为我破格提升这么多,会不会朝野当中招人闲话?”

“升你做个通判而已,也不算过分。要是让你接了杨敷怀的摊子倒也不是不行,可你治下多能且细心,应上却还是差了好多火候,我给你准备了个真正稳妥的上峰来做这个刺史。”

沈崇崖正在含笑听着卓思衡的安排,却见对方的目光看向了自己,他这才恍然大悟卓思衡找他二人深谈的用意。

“大人是说……我来伊津郡做刺史?”他讶异道。

“让你远离中枢你或许觉得虽算官吏平级,可仍似明平暗贬,所以我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不必惧怕,无论如何我都有安排,放心。”卓思衡笑道。

沈崇崖收敛神色,沉思半晌,忽然俯首朝卓思衡拜道:“多谢大人成全。”

卓思衡知道他已明了,心中也十分感怀扶起他道:“我知你在吏部这些年也并不容易,终究是缺了外放这步啊……”

“大人是我的上峰,又是沈相看重之人,自然知晓我的底细……我也不瞒着大人。我虽与沈相同宗同族,却是远亲,中第之后我曾想拜会沈相言谢,因他以自己俸禄设立族学普惠好些亲族,使我这样寻常人家的子弟也能三两斗米便得蒙荫求学得取功名……可他却拒绝见我,只说血脉疏远不必论亲。我那时很是羞惭,怕人以为我是求拖关系之辈……”

沈崇崖还是第一次在人前说出此事来,声音越来越细,连头都不自觉低了下去。

卓思衡不愿见后辈为难,缓声接道:“其实沈相为你也有费心,他既让人知晓你与他有亲,又明说你们二人朝中不论此迹,这样一来,他人多少顾忌你与他沾亲带故,不敢欺辱怠慢,而你又不足以亲至沾光,也不必刻意讨好使你骄纵妄为。这是沈相对晚辈的一番思虑,能让你锻炼自身又不会吃亏受苦,我都为自己亲弟弟想不到如此周全,沈相当真用心良苦,而你这些年为人处世也不负他所费心,不必歉疚伤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