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316)

作者:枫香 阅读记录

南泉当地人,一年四季都以短打为主。

早年是因为当地人以渔民为主,短打方便船上作业。

南泉当地也确实炎热。冬天未必没有严寒,但夏天的酷暑是保证不会缺席的。

一些北方士族视为野人的诸如衣不蔽体,剃头剃发之类的习俗,在当地属于常态。

南王府建立之后,历代南王都对南泉着力发展,就连盛元长公主都坐镇南泉多年。如今的南泉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大港,但这些当地习俗依旧保留了下来。

只是说,有钱有地位的人,穿的短款衣装会更加精美一些,料子刺绣更考究一点。

到了现在,罗娥这位审美走在时代前列的前皇后加入到服装设计的队伍,短款衣服的漂亮精美程度更上一层楼。

最初是被一群南北货商人试探性地带到了沃州,在沃州反响良好之后,又被试探性地带到了京城。

京城这边的风气相对更加保守一些,最初是被放在了糖巷这种相对年轻人更多,接受度更高的地方售卖。倒还真的有人买。

这些衣服因为制作精美,价格不便宜,多数是贵族女子买了在家中穿。

最后风靡起来,还是因为梨园一出新戏,还是竺年在追的连载《三更惊案》的一个新案子。这一次的主要场景和人物是普通百姓,干脆就使用了短衫作为戏服。

但是再怎么风靡,不接受的人还是没法接受。

譬如二皇子。他就是热死,也不会衣不蔽体:“不成体统!”

三皇子并不理会他二哥,并且转天就把自己的脑袋给剃了个光头:“母后都给女学添了短款的夏季校服了,你这个臭老古板,也不闻闻自己身上什么味儿!”

作者有话要说:糕儿 ( ̄ω ̄):这波文化输出的功课,先生给我打几分?

先生(=?ω?=) :原来你是在做功课吗?

糕儿(-ω- ) :我这么认真!

先生(=?ω?=) :不是因为热吗?

糕儿(=?ω?=) :热只是其中的亿点点因素。

(完)

第一百七十二章 桃花坞和银城 ...

二皇子觉得到了沃州之后就糟心极了。

竺年和尉迟兰不必说,本来就是表面兄弟。

可自家三弟明明在京城还能兄友弟恭,到了沃州之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他看了一眼黑壮得像一头熊一样的兄弟,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走开点,别没事只知道和匠人们一起干活,案头工作多着呢。”

三皇子一听就想往外面跑:“我算不明白,还是去帮忙搬砖!”

实际接触之前,谁能想到当个码头的监工,还得算这么多这么复杂的东西?什么线条、数字、公式,一个都搞不明白!

竺年放下手上的新戏文,看着两位皇子一言不合去大太阳底下打架,感慨:“年轻人,真有劲啊,一点儿都不怕晒。”

他就不行了,守着冰盆完全不想挪开一点。

夏天的命,是冰盆给的。

尉迟兰看他这幅样子,笑得肩膀都在抖:“老气横秋的,你自己也不比他们大几岁。”

竺年摇摇头:“不行不行,我心态老了。起码这种大太阳底下打架的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尉迟兰瞧他刚站起来一小会儿,又窝回到藤椅上:“你这幅样子,张知府倒是安心不少。”

竺年伸长了脚,勾着脚趾把冰盆往自己身边挪了挪,漫不经心:“老子想夺权,他多一颗心都没用。天天把心思放在这上面,改天没事参他一本。”

由于前一任卫玉闹出来的大事,新一任的知府干脆就选了一个相对出身比较普通的。

张知府谨小慎微一辈子,突然天上掉下馅饼来,也没有翘尾巴。

哪怕竺年走了,他也老老实实按照竺年留下的规矩,继续按部就班地收拾沃州的烂摊子,好好恢复民生。

皇后来了,说要办女学,他也全力相助。

师资不缺,缺生源。他就把自家的姑娘头一个送进去当学生,表示支持。

两位皇子来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最大的问题是竺年来了。

他是沃州的主政官员,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竺年在沃州的影响力。

或许这种影响力,过上个三年五载就会淡去许多;但现在,竺年在沃州说一句话,能直接带着沃州百姓造反他都信。

不,还不只是沃州百姓,整个官府都得有一大半人跟着跑。

他也不知道陛下怎么想的,怎么还能让这位这么快再来沃州?难不成真要养成一个祖宗?

万幸竺年来了之后,就待在工地压根不出来。甚至在工地里,也是基本就在自己的小院和作为办公用的临时工棚之间两点一线。除了有事会在工地上转转,基本看不到人。

沃州这个二号码头是一个子母码头,干流上会建一个规模不亚于一号码头的大码头,通往沃州府城的支流那边,会建一个小一点的码头。主要是内河河道窄,水位不够深,到时候大船装运来的货物也好客流也好,需要在大码头换小船,才能进去里面的支流。

沃州人口众多,沿河有许多城镇。

京城一号码头还没有完工的时候,沃州知府已经搜集了下面许多的意见,想沿着境内的主要河流多造一些码头,方便运输。

本就像大力发展水运的姜卓正中下怀,把这件事情又全权交给了竺年。当然,得让竺年把两个儿子带着。

无奈三皇子实在是没有天赋,勉强能学会一个监督检验,拿着竺年整理出来的检验标准,能够一个个自己核对,确保大致不被工匠和官吏们忽悠。

二皇子自觉责任重大,天天在工地熬生熬死,像是竺年上辈子见到的高考生,还是没空调的那种。

他正琢磨着晚上吃什么,就见两兄弟又重新回来了工棚。

人还没进来,汗臭味先冲了进来。

尉迟兰就看到原本瘫软的年糕重新支棱起来,拿出大哥的架势,把两个小兄弟训斥了一顿,颇有一点打不过老子欺负小子的无赖做派。

新戏文被丢在一边。

尉迟兰拿起来收好,瞧了瞧天色,从角落里拿了一把伞,问:“出去看看?”

竺年立刻就丢下两个便宜兄弟,往尉迟兰身后靠着,等他撑开伞挡住阳光,才跟着钻到伞下:“今天下午都没有下雨,不知道有没有人出来卖菜?”

三皇子也想去,却被兄弟摁在工棚里。

和在京城建造一号码头的时候差不多,虽然二号码头的选址距离城镇更远,但这么多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很快就吸引来许多人,形成一个不小的集。

工地虽然会提供一日三餐,主要的米面粮油蔬菜肉类都有专门采购,但陪同而来的还有一些家属,还是需要自己做饭的。每天的消耗量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两人刚出门,就有一个小官兴冲冲跑来,人还没停下来,汗水已经在地上落成小雨:“殿下,先生,咱们想好了,要给小区起名叫桃花坞!”

说的是和梨园小筑一样的廉租房,或者说是码头职工宿舍的小区的名字。

起先竺年就说直接叫职工宿舍,起个类似东风21一样的名字,但遭到了所有人的集体反对。但是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现在大热天的也不好栽种类似梨园那样的大片梨树,只勉强种了一些生命力顽强的草花当做绿化。

“你们不是准备种柿子的吗?”

小官倔强:“柿子让给前面的小码头种,咱们这儿就种桃花!桃花好看!”

行叭,好看确实是一个无敌的理由。

反正本地就有不错的桃树品种,就是桃树的养护比较费心思,倒也正好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这位小官就是负责桃花坞建造的官员,原本在工部是一个最低的从九品。要不是竺年这边要用人,工部还未必会想到有这么一批边缘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