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125)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薛录说到最后,掷地有声。陆明时悄悄看了他一眼。

程鹤年冷眼看着薛录,“薛大人这话,是替谁问的?替自己,替薛家,还是替长公主府?”

薛录道:“我是替太湖百姓问的。”

“替太湖百姓?”程鹤年嗤笑一声,“您这话,陛下可未必信。”

“信与不信,陛下自有圣断,如今要给众人一个交代的,是程大人,是太子殿下。”薛录不卑不亢地说道。

一方搬出了太子,一方搬出了长公主,远在临京波谲云诡的朝堂派系争斗映射在了虔阳州府衙门这个小小的议事堂上,气氛一时有点微妙。

梁重安适时出来打圆场,“诸位今日来是商讨赈灾之事,不要将官司扯到临京无关的贵人身上。”

此话一落,他又笑眯眯地转向程鹤年,“不过关于修堤之事,本官倒有几处不明白的地方,要向程大人请教。”

“梁大人请问。”

梁重安拍了拍手,一个端着托盘的文书侍从走进来,托盘上放着一摞文书,梁重安让他给每个参会的官员发了一份。

“请诸位先看看这封文书,咱们再讨论修堤之事。”

李正劾打开文书,陆明时站在他身后,一目十行地扫了一遍。

里面的内容与他昨夜和孟如韫商讨的事项大致吻合,只是行文更加细致严谨,除了详细叙述薛平患用醋煮山石开河道的方法外,她还参考了所有能查阅到的地方志,详细而周密地论证了修堤所需的款项糜费,根本用不上三十七万两银子。

孟如韫从昨夜子时之后开始动笔,不到寅时便已完成,这篇《论太湖西堤重修糜费书》全篇不到两千字,字字切理,行文流畅,法度严谨。

行文最后字字切言:“汛不毁堤而蚁蠹毁堤,堤不害民而纷奢害民。恳望诸公明察秋毫之费,洞烛徇私之奸,惜羽孚望,节用爱人。芸芸太湖,伏惟呈请。”

议事堂里逐渐响起窃窃的议论声,这封论书,无论是内容还是文采,都足以令满堂州官惊诧。有人为其鼓掌叫好,也有心向东宫的人阅后大怒,说作此文之人诽谤东宫,心怀不轨,应当严惩。

程鹤年将文书扔回桌子上,冷冷地看向梁重安,“梁大人,此文出自何人之手?”

梁重安笑了笑,“不问此文虚实,却问此文出处,莫非对文中所提及的修堤费用虚高的事,程大人心里早已清楚?”

程鹤年说道:“本就一派胡言,有何细究的必要?本官更好奇此人什么来路,竟如此大言不惭,将倾工部之力拟定出来的修堤款项驳斥得一文不值,莫非天下就他一个聪明人不成?”

李正劾此时又说话了,“既是胡言乱语,当有理可驳,单就醋煮山石开河道这一项就能省下近十万的修堤款,工部之前为何没想到?”

程鹤年瞥了他一眼,“太湖情况与灵江不同,李大人又怎知必然可行?”

“如何不行!”

堂外突然传来一声高喝,众人纷纷向外看去,只见一身粗布短褐、满身风尘的萧胤双大步流星地踏进来。

众官员纷纷起身行礼。

他是皇子,没人敢拦他,萧胤双一身狼狈尘土,但神情十分畅快,乐呵呵地将满堂官员扫了一圈,目光落在程鹤年身上时,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意味。

程鹤年心里轻轻“咯噔”了一声。

今天这场堂会,出现的意外实在是太多了。

萧胤双高声宣布道:“昨夜寅时我带十二个侍卫试验醋煮山石的方法,两个时辰就开出了十米长的河道,就在太湖边上,哪位大人不信,我现在就带他去萃水县亲眼看一看。张还耕一开始也不信,现在正趴在河道里感恩神迹呢。哦,对了,他还交给我一本工部的内部帐册,里面记载了前年修堤实际发放的酬银总数,哪位大人有兴趣来看一看呀?”

此言一出,程鹤年心中一紧,知道事情出了大岔子,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说服众人同意以米换地的可能性。

准确地说,今日的议事会从一开始就已经出乎了他的预料。

本该见风使舵的梁重安手里有一份切中肯綮的《论太湖西堤重修糜费书》,本该是莽夫一个的李正劾突然句句中鹄,本该努力与长公主府撇清关系的薛录突然做了出头鸟,就连本该游手好闲的六皇子竟然都准备了针对他的致命一击。

每个人都不对劲,仿佛有一双提线的手在操纵着他们与自己做对。

会是长公主吗?不,不是,她远在临京,不可能有如此机变之举。

那会是谁?

比起赢得此次议事会,程鹤年现在更好奇这些事的背后之人,好奇谁能在他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一夜之间织出一张黄雀在后的网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