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227)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萧胤双下意识皱眉,“那又是谁?”

“那是当年一同前往北郡的随军史官,是因不肯曲笔而自绝于狱中的诤臣,是我的父亲,”孟如韫脸上倏然闪过一抹苦笑,她昂然地望着萧胤双,高声道,“当年他在狱中以血为笔,记下呼邪山一战,命我牢记于心,十四年来,夙夜不敢忘,今愿诵与诸位听。”

她向前一步,脊背挺直地站着文武百官面前,长风扬起她的衣服,青丝缠绕着白色的广袖,如欲乘风的白鹤。

清亮的声音如玉罄金钟,自城楼上随风散开。

遥望着她的身影,陆明时缓缓攥紧了手心里的缰绳。

“呼邪山,一名‘扶叶山’,北去乐央郡七十里,立如壁刃不可攀,中有谷狭如肠,为兵家之险道也。时昭毅将军陆谏率二十万北郡铁朔军,北袭戎羌,取扶叶谷而行,马裹蹄,人衔枚……”

这篇《呼邪山战记》共两千多字,完整地记载了当年呼邪山一战惨烈的场景,几乎每个字都融进了孟如韫的骨血里,随着她一同长大,如今终于有机会昭示人间。

有人认出了结尾那句“非将无一战之力,帅有贰主之意,实天命所限,诚可罪乎”,是当年国子监祭酒孟午为陆谏陈情之言。

背完最后一句话,孟如韫的声音近乎哽咽。

孟午当年在文官中极有声望,他的许多门生如今仍在朝为官,秉承着他的文道,乍然听闻老座主生前所作的最后一篇文章,不禁潸然泪下。

如今纵是萧胤双亦无话可说,他颓然地闭了闭眼睛,心中裂痕遍生的城墙轰然倾颓。

他可以自欺欺人地掩饰自己心中的怀疑,说陆明时为父洗冤,有偏亲之嫌。可是这样一篇声声泣血、字字锥心的文章摆在面前,他再也没有为宣成帝狡辩的余地。

他默然许久,苍凉的目光一一扫视过眼前人,沉声道:“事已至此,父皇已崩,再翻这些陈年旧事又有何用,子不言父过,难道要我背父弃君吗?”

孟如韫道:“六殿下想子继父位,自然要父债子还。”

“却不知是如何还,难不成让我为此偿命吗?”萧胤双冷笑道。

孟如韫站在城垛口朝下高声道:“陆安抚使!你有何请求,尽可说来!”

陆明时抬头望着她,高声道:“第一,派人收殓呼邪山中亡者尸骨,厚葬其骨肉,安抚其亲眷。”

萧胤双点点头,“理应如此。”

“第二,为旧案牵涉之人翻案正名,将呼邪山一战并明德太后去世的真相公告天下,记于史册。”

萧胤双皱眉道,“斯人已逝,非要闹得不得安生吗?”

“第三,请六殿下替父还罪,下罪己诏,为我铁朔军二十万亡魂服斩衰之丧,磕头叩首,以安亡魂。”

萧胤双怒声道:“混账东西!你不要得寸进尺!”

陆明时长枪横于马上,遥遥直指萧胤双:“否则我陆明时宁死也不愿拥六殿下为天子,要么平罪昭雪,要么拱手让位,六殿下,你总要选一个!”

万人所指之处,萧胤双浑身抖如筛糠,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沉冤之恨,阖族覆灭之仇,陆明时绝不可能让步。

可是父皇的遗诏是他登基的正统,待他代父还完罪,宣成帝就成了大周的罪人,那他作为罪人的继承人,更没有资格继承大周的皇位,即使得到皇位,他也将终生活在往事的阴影中抬不起头。

这是死局,是萧胤双的死局。

萧胤双死死捏着城墙的砖瓦,心中一片死寂。

他回身看向萧漪澜,问道:“小姑姑会为了得到皇位答应陆明时的这些条件吗?”

萧漪澜淡淡道:“这是我萧家欠下的,自然要还,本宫等了十五年,等的就是今日。”

“好,好,好!”萧胤双似哭似笑,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你们都是替天行道,只有我为虎作伥……我背不动这么重的罪孽,这皇位……不坐也罢。”

文武百官皆静默地望着他,竟无一人出言劝阻。五军都督吴郏还做着国舅爷的梦,他不甘心就此放弃,奈何大势已去,就连迟令书都冲他缓缓摇头,让他不要生事。

乍闻陆明时率军围城时,迟令书来不及换衣服就要往城楼上赶,恰逢女婿程鹤年携女儿归宁拜会,已许久不理政事的程鹤年竟然劝他倒向长公主。

“长公主殿下虽与您脾气不合,但她生性仁慈,登基后能保您全身而退。您身处急湍猛流,我和琬琬都希望您平安。”

迟令书有些惊讶。既惊讶于他对幺女态度的转和,又惊讶于他对朝局的肯定,“贤婿如何知晓长公主要夺位自立?”

程鹤年笑了笑,含糊其辞,“我昨夜睡前卜吉凶,梦中得悟天机,悟得自己从前行事多错,愧对琬琬,也梦得朝局大变,长公主会即位登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