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39)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不及姑姑半分。”萧道全说道。

萧道全这话倒也不过谦。萧漪澜继承了先太后的容貌与气度,十六七岁时尚显稚嫩,旁人见了,会夸一句“牡丹之色,青鸾之姿”,如今的萧漪澜已经二十七岁,容貌完全长开,姝艳无双,又在大兴隆寺礼了十年的佛,通身气度从容,举手投足间又有脱尘的雅致与风流,让人见了忍不住叹一句“凤仪仙姿”。

萧漪澜与太子寒暄见礼后,便乘坐大安辇往皇宫去拜见宣成帝。

临京好热闹的闲人想方设法去瞻仰长公主的姿容,跟着千人仪仗队一路从玄武门穿过大成街、晋云街,直到步辇入了皇宫,也不过遥遥隐约瞥见辇中一抹丽影。有些好事的年轻男子仍不肯离去,一直等啊等,等过了午后,终于等到了萧漪澜的步辇从宫中出来,要去太庙拜谒先祖。因为今日归京是小拜,三日后才是大拜,所以萧漪澜把豪华气派的大安辇换成了小步辇,仪仗队也只点了八十人,一行人往太庙行去的时候,终于给等在周遭的人瞥见了长公主的芳姿,虽仍隔着纱幔,却比刚入城时清晰多了、亲切多了。

今日来宝津楼的客人谈论的也多是长公主,赵宝儿听了满满一耳朵,又说与孟如韫听,孟如韫听到长公主接受百官跪拜、见太子不除辇时,暗暗咋舌。

原来早在此时,长公主就如此权高势盛了吗?

对这位后来登上皇位的长公主,孟如韫一直多有留心。

她知道长公主与当今皇上皆是已故的明德太后所出,明德太后与先皇仁帝伉俪情深,仁帝温和优柔,许多政事都赖当时尚为明德皇后的明德太后决断。她嫁与仁帝的第二年生下太子萧谌,即是今天的宣成帝,此后一直无所出,直至二十年后,又生下了萧漪澜。

萧漪澜七岁那年,仁帝驾崩。因当时北戎羌突然来犯,战况紧急,所以仁帝临终的遗诏中说暂不立新皇,由明德皇后主持国政,直到平干戈、止战乱、家安国定。

于是此后十年,明德皇后北抗戎羌之祸,南治水旱之灾,改制于朝,养富于民,使得大周日益强盛,打得戎羌不敢来犯,大周人口在十年间增长近五千万,国库充盈,河清海晏,史称“仁帝中兴”。

眼见着国力一天天强盛,但明德皇后却因政事累垮了身体,在秉政十年后病逝了。她去世的那个月连月阴雨,百姓谓之“天泣”,时为太子的萧谌在明德皇后灵柩前数次哭晕过去,最后是在文武百官的再三恳求下,才拖着伤心欲绝的病体举行了登基大典,改年号为“宣成”,追封明德皇后为明德太后,封公主萧漪澜封为长公主。

长公主自幼由明德太后养大,其音容笑貌、行事风格像极了年轻时的明德太后,又是宣成帝唯一的胞妹,宣成帝于她亦兄亦父,宠爱到了极致。

但明德皇后故去后,长公主在临京一直闷闷不乐,又两年,长公主的驸马也病逝,使得她对临京这片土地伤透了心,再三请求去西域礼佛,宣成帝虽舍不得她出去吃苦,也不忍见她困在伤心事里,一天比一天憔悴,在萧漪澜的苦苦哀求下,他最终同意了。为了保证她过得舒适,一向勤俭爱民的宣成帝甚至还向西域大兴隆寺捐了十万两黄金。

长公主萧漪澜前往大兴隆寺礼佛,只在明德太后隆祭日和宣成帝整寿的时候回来过几次,剩余时间一直待在大兴隆寺里。听说她此次回来很可能不走了,所以临京看热闹的百姓才会这么兴奋。

赵宝儿摇着团扇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我五岁多的时候刚刚记事,那年明德太后带着长公主御巡扬州堤坝,我爹早早就带着我在路边看,我骑在我爹肩膀上见到了长公主殿下,那时她已经十岁,像仙子一样骑着小白马,竟然还冲我笑了。我爹说,当时在场那么多人,有扬州知府,捐了大笔钱的当地豪绅,德高望重的读书人……可长公主殿下只对我笑了,我爹比我还开心,他临死前还抓着我的手念叨这件事呢。”

说起过往,赵宝儿悠悠叹了口气,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感慨道:“可惜我那时太小,已经记不清长公主殿下的模样了。”

萧漪澜小拜过太庙后,谁也没见,径自乘辇回了公主府。

长公主封号昭隆,这座昭隆公主府是明德太后尚在世时赐下的,萧漪澜十六岁与驸马薛青涯成婚后,从皇宫搬出到公主府居住,之后明德太后与驸马先后去世,萧漪澜便启程前往大兴隆寺礼佛,前后算来,只在公主府里住了不到三年,这公主府里的一草一木,甚至不如大兴隆寺的佛祠更让她觉得熟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