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要亡(108)

作者:吃吃汤圆呀 阅读记录

朱烟寒叹息:“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第二位大臣念着念着,他哽咽了念不下去,中国的儒生,哪个不是读圣贤书的,哪位读书人的心里,没有一块柔软的地方铭刻着孔夫子“君子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教诲?哪里能看着百姓如此受苦。

他以头顿地,重重磕下去:“臣,上对不起皇上典籍,下对不起黎明苍生。臣有罪!”

朱烟寒说:“这是礼部郎中马懋才奉了我的命,去陕西调查饥荒时写回来的奏章,他在奏章中曾写,饥民相食,未死者集聚为强盗,还说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若不是官逼,民也不会反。吃不饱饭,当然要揭竿而起,陕西流盗之事,吃不饱便是根源。”

他朝帘子后面坐着的皇后和懿安皇后点点头,示意小黄门带人上来:“后宫宁妃注重稼墙之事,之前下西洋的大船带来了些西式作物,她加以耕种,且在京郊和户部官员实验一二。如今让她来说上一说。”

只听得珠帘微动,宁妃出现在了垂着的帘子之后,她柔声回答:“臣妾前些日子跟着户部的官员在京郊、北直隶之地推广玉米和土豆。同样的一亩地,以大明朝如今的农业生产力,种大米得三明石,也就是西洋人所说的92千克,可是我在实验中发现一亩地,即使在京郊最贫瘠的土地、不采取任何保温措施,也能产出200千克,一斤玉米出面八两,也就是说一亩田可以产出玉米面160千克,成年人糊口温饱一天0.6千克即可,搭配蔬果瓜菜,也就是说,可以一亩地可以养活一个成年人。”

“更让人高兴的是,玉米可以和土豆混着种,并不占土地,土豆栽培春、秋二季,玉米栽培春、夏二季,一年四作四收,达到薯粮双丰收。若是水肥条件充分、春薯早种早收、玉米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必能让产量更高。如今陕西一带已经饥荒许久,流民四起,我已经请了户部的几位官员前去推广,想必很快便能让那里的人民都吃上饭。”

朱烟寒满意的点点头,下面的官员们听得一愣一愣,虽然他们不懂西洋人所说的“掮客”是个什么字眼,但经过宁妃这一系列换算,他们也听明白了一亩地可以养活一个成年人!这是何等的奇迹?!

下面的官员便有些议论纷纷,朱烟寒笑着说:“这农业部,就由宁妃统筹,不仅是推广玉米和土豆,还有农作物种植的诀窍、农业机械的改良、农业天象学等,你可自由调度钦天监、户部、工部官员,甚至是普通平民,只要有助于农业发展,均可不拘一格选用。”

帘幕后面懿安皇后发言:“海船如今贸易做的井井有条,大可支付农部支出,皇上可放心。”

大臣们还能说什么?人家有人有钱,自己还反对什么?何况刚才那一顿训斥,让有的还存有良心的大臣心中惭愧,想着下朝后去打听下农部事宜,为百姓出一份力。有的臣子便是不操心农事,也听得宁妃的成就,心里盘算起来:自家有无数田庄,这巴结好了宁妃,先种上这玉米和土豆,那可是收益大大的好!何况现在京中这玉米和土豆还是稀罕作物,自己先种上,在市场上出售,那可是奇货可居能大大赚一笔。退一万步想,便是卖不出去,也可以让自家佃农吃,这可是大大节约了口粮!

一时之间,大家各怀心思,成立农部的事情也就这样定下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马懋才,字晴江,延安安塞县马家沟人。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历任湖广副兵备道、礼部郎中、西蜀参议等职。敢于仗义直言,为民请命。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大饥,饿殍枕藉。懋才奉命入陕调查,见故乡吃人的惨景,於是将沿途见闻写成《备陈大饥疏》,五月十八日上报灾情。又曾治理四川、云南等地区,平息苗汉纷争。并开垦荒田,汉、苗皆颂其德

大米得三明石,也就是我们现代的92KG

第60章 宋应星

赵南星下朝后, 叹息:“皇上这设立农部,只怕只是个开始。”

赵清衡不解:“爹爹,皇上励精图治, 心中自有丘壑, 他早就开始大展宏图了, 爹爹为何今日又说只是开始?”

赵南星笑了起来:“对, 对,如今你也长成了, 经过的事情多了,的确是为父我狭隘了,圣上的确早就布局有所作为,他年少有为,是我大明之幸。”

朱烟寒在京郊寻了一片开阔的地界, 用作农部的基地。那些官员看着农业部不在城中,倒也渐渐平息了争议, 横竖便是种田地的,便小打小闹去罢。

宁妃初期种田时,便结交了一批认真负责的户部官员,那些官员就有部分直接跟着过来的。再加上那天在朝堂上朱烟寒那么一打岔, 官员们各怀心思, 居然也有不少人来这农庄看热闹。

上一篇:正常剧本系统 下一篇:皇叔颜色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