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家小娘子的发家路(160)

作者:一枝春茶 阅读记录

杜蘅一口气将碗里的甜汤喝完,放下碗,伸手握住她的小手。

“往后别等我了,困了就先去睡吧。”

宋宁摇摇头,打了个哈欠。

“对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今日出去看好了几处地段的宅子,环境清幽,出入交通便利,到你们翰林院也不算太远,等到娘和乐娘过来……”

他盯着她兴致勃勃的脸,目光突然闪烁了一下,艰难地开口道:“买宅子的事情先缓一缓吧。”

宋宁突然有些不明白了,买宅子的事情还是他先提出来的,怎么如今又不急着买了。

杜蘅起身走到她身旁,低头看着她带着疑惑的小脸道:“你从前不是说过有机会想跟阿迈德先生下南洋去瞧瞧吗?明日有两个经商的同乡要带家眷回乡祭祖,你若是跟他们同路回去,说不定还能赶上这一季南下的商船。”

宋宁看着他黑沉沉的眼睛,眼底的疑惑更深了,好半晌才开口道:“我明白了,我……现在就收拾行李,明日就跟那些人回府城去。”

说着便要起身去收拾东西,杜蘅一把将人拉进怀里,手掌安抚地贴着她的背脊,下巴蹭着她的头顶。

“先听我说,我绝不是要赶你走的意思,只是眼下我的确被一些琐事绊住了,实在抽不出身。你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因此我想……你可以先回府城去,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情。等到这边事情都安排妥当了,我再接你和娘、乐娘过来好不好?”

宋宁身体僵直地靠着他,有些心疼又有些心酸,伸手环住他劲瘦的腰。

“好了,不用解释了,我知道了。”

宋宁走后,杜蘅更是每日将自己沉浸在繁杂的公事中,比从前更忙了几分。

六月的天,孩儿的面,方才还是晴空万里,下一刻就下起瓢泼大雨来。

六月的京城也悄无声息地变了一次天。

御史台联名上书,弹劾内阁首辅高桓及其子时任户部尚书的高凌徇私舞弊,结党营私,贪墨公款,其中就包括年初朝廷拨给北部雪灾的赈灾银子六十余万两。

巡按御史赵昆带着北部三府的十余名灾民到殿前面圣。

灾民们声泪俱下,讲述了以高凌为首的官员们是如何在当地盘剥克扣赈灾银粮,导致他们家破人亡,眼睁睁看着母亲妻儿活活饿死的惨状。

皇帝听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严查高家父子的罪行。

果不其然,赈灾一事还只是冰山一角,一经盘查后,高家父子及其亲信多年来利用职务之便,纵容手下人强抢民女、抢占民田等诸多人神共愤的恶行更是罄竹难书。

此事牵连甚广,朝廷上有不少人或受高桓父子提拔或与高党有过不少来往。

高家的事情一经揭露,朝中人人自危,生怕累及自身。

偏偏皇帝下定了决心要扳倒这位从他八岁登基起便把持朝政的舅父,有不少坚定的帝党站出来拥护这一决定,眼看着风向就要朝着一边儿倒了,高家父子万死难赎其罪。

就在这时退居后宫礼佛多年的太后站了出来,以绝食赎罪相要挟,恳请自己的儿子放年迈的舅父一条生路。

很快便有一批人站出来为高家父子洗脱罪名,声称首辅执掌内阁十余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此时他们只是受了小人蒙蔽才铸成大错,恳请皇帝从轻发落。

两派人僵持了好多天也没个结果,一边是太后一边是皇帝,为臣的谁都得罪不起,只好每日小心行事,尽力做好分内之事。

这日杜蘅与同僚从翰林院出来,一声惊雷自天而降,倾盆大雨接踵而至。

年轻的同僚忍不住抱怨道:“得,这天还真是说变就变,杜兄,你带伞了吗?”

杜蘅含笑点头,回身取了桌子底下一把大黑伞准备与同僚一道回去,才走了两步忽听得身后有人唤道:“杜编修,留步!”

杜蘅回身,抬高伞面透过重重雨雾望过去,就看见御史赵昆带着人过来了。

他认识赵昆,是在皇帝的宴席上,赵昆认得他,却要从盈川县那场县试说起了。

杜蘅抱歉地朝同僚笑了笑,将手中伞递了出去,跟着赵昆上了一辆马车。

赵昆带着他穿过重重雨幕,七拐八拐进了一处隐蔽的私宅。

两人在正厅内坐定,赵昆掸了掸身上的水珠,鹰隼一般锐利的眼睛望了一眼这位年轻的后生,开门见山道:“杜编修知道赵某找你所为何事吗?”

杜蘅眸光微动也直言不讳道:“大人是为高家之事?”

赵昆十分赞赏地朝他点点头,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他叫杜蘅来,的确是为高家之事。

当年在盈川县县试中陷害郑林、殴打芦山书院的学生的高家父子与京城这一对位高权重的高家父子本是同宗,也是他们的犬牙,更是没少仗着高家在京中的势力草菅人命、鱼肉百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