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家小娘子的发家路(161)

作者:一枝春茶 阅读记录

他早就派人查过当初江家来接杜蘅和江澄的马车坠河之事便是这对父子的肆意报复。

好在他们阴差阳错躲过了一劫,事后朝中暗中派人盯着高家,才令他们父子稍微收敛了些。

赵昆同杜蘅说完这些陈年旧事,睨着杜蘅问道:“杜编修怕不怕惹祸上身?”

“大人需要我做什么?”杜蘅反问。

赵昆笑了笑,起身按了按他的肩道:“如实相告。”

杜蘅眸色微暗,想到黄县令曾托郑昊送来的那封信,点头道:“好。”

--------------------

第78章 美满

=====================

这些时日赵昆一直在暗中收集高桓父子的罪证,可以直接证明他们手下那些犬牙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全是出于他们父子的首肯和授意的罪证。

也就是说皇帝想要的是彻底击垮高家父子在朝中的势力,也借机摸清楚满朝文武到底有哪些人是站在自己这一方的。

杜蘅想到了夫子口中的圣人言,想到了大殿之上恸哭流涕、冒死进谏的灾民,也想到自己的家人,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抉择。

半个月后,一封长达四十页的实名信被送到了皇帝面前,信上罗列了高家父子及其党羽这十多年来犯下的累累罪行。

每一桩每一件都写得清清楚楚。

那些趋炎附势、仗势欺人的党羽固然该死,然而高桓父子才是罪魁祸首。

但凡对高家父子恶行有所耳闻的百姓们都自发前往宫门前,群情激愤,请求朝廷祛蠹除奸,还芸芸众生一个公道。

皇帝态度强硬,高家自知大势已去。

翌日,高桓被人发现自缢于家中,临终前留下一封绝笔信,请求宽恕家中无辜妇孺。

太后为了保全族人,不惜搬出先帝遗诏斥责皇帝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皇帝有苦难言,朝中两股势力又僵持了一段时间。

最终这对皇家母子博弈的结果是祸首当斩,物财没收,其余者流放。

为了安抚以太后为首的朝中势力,皇帝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将自己选拔出来的一批年轻官员贬谪到了偏远之地为官,十年内无召不得升迁。

杜蘅在翰林院等了三日,终于等到了被贬去千里之外的津州这一结果。

临行前,届时已经升任刑部尚书的赵昆前来相送,赵昆看着这名年轻的后生问道:“杜大人,你后悔了吗?”

“不后悔。”

杜蘅望了一眼京城的方向,肩上的担子卸下去了,身上是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朝赵昆拱手道:“赵大人,请别忘了当初对杜某的承诺。”

赵昆笑道:“祸不及家人,这是自然。杜大人安心去吧,赵某在京中等你回来。”

杜蘅最后朝他深深一揖,带着人远去了。

九江府,宋宁刚从城郊的庄子上回到家就收到了从京城寄过来的信。

这几日她们都在庄子上忙着酿酒的事情,昨日羊圈里那只有孕的黑山羊突然发动生产,足足用了十多个时辰才拼尽全力平安生下了两只小羊羔。

孟氏母女留在了庄子上照顾小羊母子,她因约了客人上门买酒才提前回了城中。

送走客人,她搬了把小竹椅到院中的葡萄架下坐下,迫不及待拆开信来看。

令她意外的是信不是杜蘅寄来的,而是一位叫做赵昆的大人寄过来的。

八月的津州刚经历过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四处道路屋舍坍塌,遍地都是流民,本就不富足的耕地大多已被洪水冲毁。

杜蘅刚到津州衙门时,衙门里一个人也没有,连本该挂在大堂上的明镜高悬的匾额都不知被谁拆了去。

他们一路上走过来,沿街都是穿着破衣烂衫的乞儿。

自古以来犯官贬谪之地向来不会是什么好地方,可谁也没想到津州的情况会如此糟糕。

他刚到任上几乎还来不及休息,先花了几日摸清楚各地的受灾情况,将流离失所的灾民收治到各处庙宇、府衙之中。

随后他给朝廷上了一封急奏,请求从相邻的州县调运粮食以解津州燃眉之急。

奈何天高皇帝远,朝廷的赈灾粮最快也要十日才能到,眼看他们带来的粮食也支撑不了几日了,他只能向本地的一些尚有余粮的乡绅请求援助。

可他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县官,莫说是乡绅们也在洪灾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就算是他们余粮充裕也未必肯借给他。

杜蘅只好一面变卖家产,对乡绅们软硬兼施设法获取更多的赈灾粮食,一面给相邻的州县去信请求援助。

饶是如此,乡绅们害怕自顾不暇,相邻的州县也都受了灾,筹到的粮食依然不够一县的灾民撑到朝廷的赈灾粮到达。

眼看着仓中的余粮越来越少,衙门中人每日都只能喝一碗混着大半野菜的麦麸清粥来勉强充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