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家小娘子的发家路(163)

作者:一枝春茶 阅读记录

杜蘅垂头看了一眼自己身上的衣裳,手指微微蜷起,有些局促道:“为了能买到更多的粮食,能卖的都卖了。”

宋宁偏过头,抹了一下眼角,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杜蘅叹了一口气,走到她身边坐下,扳过她的肩膀伸手替她擦了擦眼角的泪。

“好了,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宋宁抬头望了一眼他瘦削的脸和带笑的眼睛,撇了撇嘴角,轻轻在他胸口捶了一下。

“我赶了这么久的路,吃不好睡不好,还要担心粮食被人抢,千里迢迢地过来帮你,你就这么报答我的吗?”

杜蘅想起白日自己对她的态度,当时也是急火攻心,关心则乱,才一时失了分寸。

他伸手轻轻将她揽进怀里,愧疚道:“我……错了。这几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你们开口。我当然也很想见到你,没有一日不想的。只是,你也看见了,这里条件太差了,我不想你跟着来吃苦。”

宋宁从他怀里挣脱出来,推开他:“所以你就打算将我赶回去?”

杜蘅不置可否地朝她笑了笑,又见她微微嘟着唇道:“实话告诉你吧,我是来做一笔买卖的,现在的投入,希望杜大人来年能够连本带利还给我。还有啊,我来了就没打算回去了,你休想再赶我走。”

杜蘅看着日思夜想的那张面孔,轻叹一声,起身将人打横抱回床上,用绵长的一吻来倾诉他的滔滔不绝的思念之情。

“好了,时辰不早了,你们赶了这么久的路实在是辛苦,早些睡吧。”

他起身吹了灯往外走,宋宁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盯着他黑沉沉的背影道:“诶,你去哪儿啊?”

杜蘅回头朝她笑了笑,“睡吧,我去找主簿商量一下府衙修缮的事情。”

府衙修缮,那就是同意他们留下来啦?宋宁心满意足地躺回了床上。

他们带来的这批粮食解了津州的燃眉之间,等到朝廷的赈灾粮下来,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到正常。

人吃饱了便有力气干活,最近衙门征收了一批青壮年让他们参与到灾后的房屋、河堤、道路修缮等工作中。

另外宋宁出发前从沿海地区购得的一批优良种子也到了,她又找木工、铁匠打造了一批趁手的农具。

最后以衙门的名义将种子和农具借给百姓们,每个分到种子的家庭只要在来年收成后还给衙门一斗粮食便可。

分到种子和农具的百姓们都趁着寒冬到来前种瓜种豆,积极地参与到生产劳作中。

为了帮助各行各业早日恢复生机,杜蘅还向朝廷申请了一部分赋税减免和利率较低的银粮借贷,那些在洪灾中逃亡到外地的商旅得知这一消息后都陆陆续续回到了津州以谋求新的机遇。

基本的民生问题解决后,杜蘅又开始集资兴建学堂,鼓励百姓们读书习字。

冬去春来,一年后的津州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年轻的杜县令牵着家里新买的一头骡子路过一望无际的稻田,穿过黄澄澄的橘子林,偶尔停下来跟沿途遇到的百姓们交谈,询问这一年的收成与家里的境况。

当他完成一日的工作,从田间回到府衙见到心爱的妻子正在带着人往里头搬几只沉甸甸的箱笼,不禁问道:“这些是什么?”

宋宁回头朝他笑了笑,带着他进了后院的一间库房。

“是书,当初你为了买粮食,将自己带来的那些宝贝书都卖得所剩无几了。这些是我从府城订的,往后可以给学生们建一间图书室,你觉得怎么样?”

“好,都听夫人的。”杜蘅点点头,眼底情绪翻涌,“明日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翌日,杜蘅带着妻子去了城郊的一处庄子上。

这座庄子周围竹林环绕,毗邻小溪,屋前种着两株石榴,一丛芭蕉,院子里搭着葡萄架,看起来倒跟他们从前在府城的那处庄子倒有七八分相似。

突然宋宁听见了几声咩咩的叫声,推开棚屋的门,看到婆婆和小姑子正在里头给羊喂水。

她有些难以置信地上前拉住孟氏的手道:“娘,乐娘,你们何时来的呀?这是……”

她的视线落到了乐娘怀中那两只额头长着白点的黑山羊身上,惊喜道:“是咱们从前接生那两只小羊。”

孟氏含笑点头,“是呀,你看这一晃眼它们都长这么大了。”

宋宁看婆婆气色很不错,小姑子也长高了许多,就知道分别的这大半年她们日子过得不错。

一家人重新团聚在一起,自有说不完的话。

晚上孟氏带着女儿早早回了屋,留一对儿小夫妻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说话。

晚风轻拂,宋宁轻轻靠在杜蘅身侧,忍不住问道:“相公,这座庄子是何时开始建的,我怎么都不知道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