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家小娘子的发家路(67)

作者:一枝春茶 阅读记录

=====================

文会设在县城的望春楼上,一眼可以看到蜿蜒的护城河、沿岸盛开的簇簇繁花以及熙熙攘攘的集市,倒是好一派春日盛景。

即是文会,免不了要请青年才俊们吟诗作画,交由县令及各位教谕们品评一番。

以春景为题,倒也寻常,各家书院的学生都卯足了劲儿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企图在文会上一鸣惊人。

作为县案首,杜蘅自然而然地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有不少人过来找他讨教学问。

有一部分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真心实意地讨教;而另一些则是抱着比较和不服气的态度想试试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杜蘅倒是一以贯之,对待他们都是谦逊有礼,有问必答,碰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藏着掖着,坦坦荡荡地向夫子请教。

或许正是他的这种态度让那些想要抓他错处、看他露怯的人也失了兴趣,转而又找别的人交际应酬去了。

照例,县令带着诸位教谕祝酒,说了些祝愿学子们金榜题名的之类的吉利话,又嘱咐他们学海无涯,莫要松懈云云。

而后各家书院的夫子们又带着各自的学生们前去回敬县令。

轮到他们凌云书院时,江澄几人跟在陈夫子身后悄悄打量了黄县令一番。这位县令大人约莫四五十岁的年纪,生得面宽体阔,说话的时候轻捻胡须,嘴角微微翘起,倒是跟他老好人的形象很是贴合。

他们在悄悄打量县令大人的同时,这位县令大人也在打量着他们,陈夫子见状忙领着几位学生上前一一见礼。

黄县令看了一眼杜蘅几人,转身对几位头发花白的教谕道:“不错,真是文如其人,后生可畏呀……哈哈哈。”

几位教谕皆含笑点头称是,黄县令收回目光,拱手向陈夫子道:“老先生能教出这样的学生实在是我盈川县之光,往后还要仰赖先生为我县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陈夫子老脸一红,忙躬身道不敢。

几个人又相互客套了几句,黄县令又命人拿出自己的几部藏书赠送给凌云书院。

众人见状也都纷纷围上前向他们道喜,一时之间,陈夫子和他的几位学生可谓是风光无限。

“陈兄,恭喜啊,贵书院的学子此次能夺得县案首还真是有些出人意料啊。”

陈夫子抬头见说话的是坐在对面的孙夫子,微微挑眉,也皮笑肉不笑地道:“哦,同喜同喜,贵书院的学子虽然痛失县案首,但在人数上取了胜不也值得可喜可贺吗?”

孙夫子脸上笑容一僵,一口银牙咬得咯吱咯吱响,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咱们来日方长……”

陈夫子笑了笑不置可否,指着面前碟子里的几样小菜,问坐在身旁的几位学生道:“哦,老夫眼神不好,你们帮我瞧瞧这碟子是何物。”

江澄瞥了一眼碟子里的菜,抢先答道:“回夫子的话,是笋。”

陈夫子含笑点点头,夹起一块腌笋放进江澄面前的碟子里,“哦,原来是笋!来,逸轩,你替老夫尝尝味道怎么样?”

江澄尝了一小口,便捂着腮帮子道:“夫子,酸!嘶……水,快给我水。”

柳七拎起茶壶正要倒水,便被他劈手夺过茶壶咕咚咕咚地灌起来,众人见状皆忍俊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孙夫子眼皮子一抽,坐在他身后的学生周锦攥紧了拳头,拍案而起道:“夫子,他们分明是在嘲讽咱们,学生这就去找他们理论理论……”

孙夫子重重嗽了两声,压低声音道:“都给我坐下,这就沉不住气了?”

周锦悻悻坐回位置上,目光死死盯着杜蘅几人所在的方向。

“等着瞧,若不是赵兄染了病……”

赵焘讪讪一笑,一杯苦酒下肚,看着对面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心中亦是不甘。

他自幼聪慧过人,从小便被家族寄予厚望,三岁开蒙,八岁能诗,十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自认天赋才学不输给在座的任何同窗,若不是因病未能参加后两场考试,又怎么会痛失案首?

江澄一抬头见乘风书院的那几个学生正咬牙切齿地盯着他们,轻轻摇着扇子笑了笑,用胳膊肘撞了撞杜蘅、柳七道:“诶,你们瞧……”

杜蘅也注意到赵焘的目光,见他面色苍白,俨然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模样,微微颔首,见对方却是匆匆挪开了目光,便也收回了目光。

江澄抱臂,啧啧道:“这就是他们乘风书院的头名,就这点气量,还真是不敢恭维。我看上回往七郎篮子里塞东西的事儿跟这人也脱不了关系……”

柳七抓了抓头发,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这事儿是他身边那个周锦做的,但我听说赵焘这个人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又心高气傲,应当不会做出那样令人不齿的事情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