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难为(134)

作者:寿半雪 阅读记录

“这是大逆不道!陛下修皇陵乃是重中之重,她怎可如此胡言乱语?”

“是啊……”

“先帝曾教导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陛下恍惚觉得自己的父皇如果见到自己说这句话,大概是支持的。

他心中何尝没有远大的抱负?

做皇帝的谁不想成就一番丰功伟业,让自己名垂千古?

到了这一刻,陛下胸中荡出一股浩然之气。

他可能远不及自己的父亲,可是他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己的子民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陛下从不是一个无为的天子。

提到民贵君轻,在场所有人都变了脸色。

这每人都知晓的话在此时重逾千斤,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陛下能做到,孟望慕能提出来,只有他们这些迂腐的顽固之人还在拿礼法说事。

“朕之晦明之间,天下俯仰百变,不当浑噩于礼法之中,礼是人定的,法是人编的,”陛下走上台阶,“这么久了也没人给朕提出更好的解荆州之困的法子,朕要的不是一时的争议,而是长治久安的大宜江山。”

“从古至今女子的读书机会便少于男子,读书是让人明理的,书无过,众人皆可读之。既然没有先例,那朕就开这个先河。”

“还是说你们觉得自己家的夫人女儿,都不配读书,那还上什么私塾,请什么嬷嬷夫子?少在这里揣着明白装糊涂。”陛下背过手道。

朝臣皆沉默,他们知道读书的益处,要不然也不会一个个的都给家里的子女请教习了。

陛下坐回龙椅上道:“孟氏,伪扮男子科考,罚治理荆州,无诏不得回京。”

“陛下圣明——”

事到如今,大臣们也只能接受现实。

“中散大夫荀应淮。”

“臣在。”

“孟氏之事皆因其亡夫钻户保之漏洞而起,此瑕隙由来已久,自淳熙元年来已三年没有遍查人口,着升荀应淮为户部侍郎,此事就交给你去办。”

“微臣接旨。”

“礼部尚书黎元青。”

“臣在。”

“太学中增设女学,自九月起遴选进入,朕要在十日内看见具要的章程。”

“微臣接旨。”

接下来就是有关邬京的处罚。

“邬京,玩忽其守,”陛下想了想,“重打三十大板,革职,发还原籍。”

*

荀应淮下了朝,前往任职处收拾东西。

因为陛下升了他为户部侍郎,所以刚搬来不久的物品又要再次挪动位置。

所有人愤恨有之,艳羡有之,他只当没看见。

瞧着是朝会时又下了雨,地面上全是湿的,荀应淮每一步都躲着松动的石板溅出的水,终于在片刻后鞋面干爽的走到殿前。

就听到里面传来意想不到的声音。

作者有话说:

想在这章结尾稍微讲点东西,就是说大家看到好像陛下是因为小荀的话而改变心意的,但是其实纵观全文的读者朋友应该能反应过来,是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陛下他是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君王,其次是有小章和三公主前面的求情,小荀只是在最后点破这个事情加上从读书角度入手,显得更加容易接受。

雪不想看到说有一天读者提出你这个文亮点全在男主身上,他做了什么什么,而女主向来都是辅助的角色这样的话,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可能,他们两个人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对于国家的大爱,小章是具象的爱,小荀是抽象的爱,他们的区别也体现在一些日常的小细节中。

之前有提到说小章去施粥,一开始没有暴露自己公主的身份,一个是她对大皇子的事情有阴影,另一个就是她认为对百姓好的事情,去做了没必要留名,而小荀他去帮忙的时候是穿着官袍的,这里不是他想显摆或者怎么样,他只是没有重生回来的小章想得那么全面。

前面在作话里也讲过两个都是少年人,会成长的,也会犯一些错误,没有绝对完美的存在。

陛下的好在于他身在高位,但是愿意听取不同的观点;小章的好在于她在尽全力的解救更多的人,她心里是有恐惧的,但是她知道如果自己不去做,可能就没有人去做了,那些她知道的事情,既然有能力,她就一定会顶着风雨前进;小荀的好则是在于他一开始有点点固执,但是他一直在思考,在站在小章的角度看待问题,他是会自己想通的。

谢谢观阅!

第68章 我心悦你

◎得到了一个带着栀子花香气的吻。◎

章颂清来到松霜斋的时候, 荀应淮已出门上朝有一阵子。

她转道去了春贤堂看了看荷花,在小做景的半个小舟上静静坐了三刻后,荷花有多少瓣都快要被她数清了。

上一篇:七零海岛夫妻 下一篇:太女娶亲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