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人驾到(409)

王韶音隐约听闻符远也曾想求娶崔凝,可惜没能成功,这也怨不得他一有机会连这么小的姑娘都要争取,因为从一开始,符家结亲的选择里面就不包括像崔凝这样的大族嫡女。

他想到此处,便止住了话题。背后议论这些,实非君子所为。

崔凝听罢也是一叹,果然是她胡思乱想了,她虽不知二师兄俗家名字,但倘若他真是符远的族叔,就算没有战死沙场也应当回他该回的地方,又怎么会窝在一个旮旯地方占山为王。

“不知是你哪位族兄?”王韶音道,“这世间知己难寻啊!我来年烧纸告诉九丘,若是泉下有灵,也能做个伴罢!”

这话问的崔凝一身冷汗!她原是觉着崔氏族人众多,单是清河就有成千上万,更莫说因各种原因迁居别处的,随口邹一个堂兄必不会被拆穿,没想到这王韶音看似寡言淡漠,居然还是性情中人,连个死去的人也要追问姓名。

“世间知音难觅,泉下未必。古往多少圣贤,哪里就寂寞了?”崔凝稳住表情,目光直视他,尽量显得坦荡真实,“斯人已逝,脱了凡胎肉体束缚,难得自在,莫平添羁绊了吧!”

王韶音眼睛微亮,不住打量她,“好!好!听你一番话,某都愿意去那泉下了。”

他笑道,“若是不嫌弃,某便唤你字吧?”

“不胜荣幸。”崔凝拱手道。

“某姓王名重霄,字韶音,你若愿多个忘年友,不妨唤我韶音?”王韶音道。

崔凝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番推脱之言,竟然收获一个忘年交!他话说到这份上,她自然也不好拒绝,更何况她也极喜欢这种洒脱随性之人,“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吕长史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

不是,他方才错过什么重要事情了吗?这都哪儿跟哪儿呢?也没说什么吧!相差几十岁的人怎么就能说着说着便成了忘年交?

王韶音平日少言寡语,就算是和同出世家的程玉京也没见多聊得来,吕长史还道他天生就是那高岭之花,没想到随性起来,比程玉京都不逞多让。

想他与王韶音同僚多年,对此人的印象一直是“冷傲孤僻、不合群”,没想到竟是看走眼了!今日真真是大开眼界。

有些人交友凭的是感觉,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让他判断出他们是同一类人。如吕长史奉行“日久见人心”这种务实观念的人,是永远不会想明白的。

崔凝与王韶音相谈甚欢,待知晓他煮橘皮茶是为了女儿,更觉得亲切。

尽管她没忘记吕长史的感受,时不时的找他搭句话,但毕竟谈论的是他最头疼不过的话题,不免倍感煎熬。

这回他是连茶都喝不下去了,寻个时机赶紧转个话题,“不知崔大人查过小厮尸体之后有什么新发现?”

第266章 不换

杨檩为人虽有种种缺点,但该有的手段一点都不少,要说结了多少仇家倒也不至于,只是这些年为了在苏州站稳脚,对下属官员有拉拢也有打压,想必暗中恨他的人不在少数。

这些人里头,很有可能就包括眼前这两位。

崔凝留了个心眼,并没有全盘托出,只道,“仵作发现小厮腹中食物尚未消化完,若是能知晓是何种食物,说不定能推测出他死之前最后去的地方。还有,小厮死前饮过酒。主人于前夜被刺杀,他却逍遥的很,若说他与这刺杀案没有关系,我都不信!”

她说的都是实话,小厮失踪,身上没有任何被捆缚之类的痕迹,于昨夜还曾宴饮,多半是杨檩被刺杀之后自己躲了起来。更说不定,动手的人就是他。

不过这番话并没有透露出什么确切内容。

“不知两位大人可熟悉那小厮?”崔凝问。

吕长史道,“那小厮叫留福,时常跟随杨别驾出入衙门,我等都常见着他,只是不甚了解。”

“我倒是略知一二。”王韶音接着道,“原来杨别驾的随从叫杨不换,是个俊秀人物。七年前杨别驾回老家祭祖的路上遇匪,杨不换为护他而死。后来这留福才被提上来,他之前不过是杨府二等小厮,做书房洒扫磨墨的活。”

“杨不换竟然是杨别驾的随从!”吕长史惊道。七年前杨檩还不是苏州别驾,吕长史一直在苏州,自是不知杨檩的小厮是谁,但对“杨不换”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他惊讶之余对王韶音又多了几分防备,这人平日里不动声色,竟连这等小事都记得一清二楚。像他们这个位置的人,谁会专门去注意一个小厮!吕长史私以为,这种人,你不得罪他便罢了,若是惹上,指不准哪一天就被不声不响狠狠咬一口。

实际上吕长史倒是想多了,纵然王韶音确实是个细心的人,可他知道此事也实属凑巧。

上一篇:娇宦 下一篇:善男恶女

袖唐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