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1022)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朱允熥脸色愈发凝重。

按照太医的说法,通俗一点说,就是老爷子之前大病初愈,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现在突然降温吹了风受凉了,然后就又倒下了。

领队太医继续说道:“只是陛下身子骨本就老迈,前番大病不曾痊愈,还在修养调理之中。如今又染疾,所以才显得病症沉重。臣等已经为陛下接连进药,驱寒、补气,暂时缓和病症。”

朱允熥急忙追问道:“那当下该如何安置陛下?”

“臣等也有些犹豫……”领队太医摇着头说道:“按理说,京师自然是最好的地方,一应俱全,方便陛下调理修养。但此地距离京师千里之遥,恐若起行,会让陛下再受颠簸之苦。而大庸县虽然短缺部分药材,气候寒冷。但有臣等在陛下身边精心伺候调理,亦可免受颠簸之苦。所以……陛下如今这个情况……”

他们不好拿决定。

不论是继续原地留在大庸县,还是返回京师,都有其好处和坏处。

朱允熥心中也明白,这是太医们不敢在这件事情上下决定,导致老爷子一旦有什么事情,他们便脱不了干系。

他挥了挥手,说了一句幸苦,便放领队太医自行离去。

转过身,朱允熥已经是看向了朱桢三人。

“老实说,面对当下这个情况,我也很能决断,到底该带爷爷回京,还是继续留在这里……”

朱允熥脸上带着犹豫,缓步走到一旁,身子软软的靠在后面的椅子上。

朱高炽和朱尚炳两人探头看向里屋,虽然领队的太医出去了,但还有几名太医守侯在里屋,随时观察留意皇帝的身体情况。

朱桢皱着眉头,左思右想之后,还是按照心里所想说道:“熥哥儿,其实按照六叔的意思,还是得趁着刚刚降温,给老爷子送回京师。不论怎么样……在京师总是好的……”

他话已经说的有些含糊了。

但这话的意思,却是清清楚楚的。

说完之后,朱桢又立马补充道:“但你也该知道,六叔的意思,最终还是希望咱们家老爷子能够安康百岁。只是大庸这里确实离着京师太远。你说,就连有些药材都没有,便是有快马急递,那也要好些时日。所以六叔觉得……还是回京的好……”

朱允熥也有些犹豫,倾向于回京。

毕竟在京中,老爷子才能得到最全面的照顾和调理。而且就算是最坏的情况和事情发生,大明也不会乱。

但他又有些担心,从大庸县到应天城这一路上,老爷子的病情会不会再一次的加重。到时候,自己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正当几人犹豫不决的时候。

一名太医已经是从里屋走了出来。

“殿下,陛下醒了,要召见殿下。”

朱允熥闻言立马起身,就往里屋走去,朱桢在他身后起身跟了上去,一直盯着里屋情况的朱尚炳、朱高炽两人,也紧随其后。

四人进了里屋,就见老爷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是让人帮着靠在了床上,此刻正歪着头看着儿孙四人走进来。

朱元璋的脸色不太好看,灰白之中带着一股浓郁的暮气。

见到儿孙四人进来,也只是动了动眼皮子。

朱允熥和朱桢两人并肩上前,单膝跪在地上。

“您老好生休养,可万不敢再出什么差池了,叫这帮孩子吓得够狠。”

朱桢是最先开口的,说着话的功夫已经是双手紧紧的攥住了老爷子的手。

朱元璋眨了眨眼,轻轻的动了一下脑袋:“死……死不了。”

他这一生经历的太多了,早已无惧死亡,只是因为牵挂太多,才会不愿老去。

朱桢却是不依,抽出一只手指向身边的朱允熥:“你看看这孩子,之前都是当爹的人了,还是面白无毛,现在可是一夜之间连胡须都长出来了。”

朱元璋挪动了一下靠在枕头上的脑袋,看向朱允熥,脸上迟疑了一下,眼里则是已经流露出一丝责备和疼惜。

“不要怕……”

“不要担心……”

“爷爷没事,大明的路还很长……爷爷……”

“爷爷还要……还要长命百岁的看着你……坐上皇位……”

说着话,他的手动了一下。

朱桢赶忙松开手,看着老爷子讲手从被窝下挪出来,缓缓的抬起拍在朱允熥的脑袋上。

朱允熥的眼睛一下子红了起来,重重的点着头道:“爷爷定然能长命百岁,咱们大明还有好大一个盛世,等着爷爷亲眼去看的呢。”

朱元璋这一次沉默了许久,似乎是身体很是疲倦。

许久之后,他才低声开口:“回京……咱们回家去……”

见朱允熥欲要开口反对。

朱元璋立马说道:“爷爷还没有老到走不动道,你……你亲自陪着爷爷回京……西南的事……西南的事情都……”

他的手已经指向了朱桢,这是要将西南接下来的事情都交给朱桢去办。

朱桢立马点头道:“您放心,西南眼下诸事进展顺利,您让熥哥儿陪着您回京,这边的事情儿子自然会替您看住的。”

见老六答应下来,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随后挥了挥手,缓缓地闭上双眼。

这一次倒下,他实在是觉得累了。

朱桢和朱允熥守在床边待了一会儿,确定老爷子已经睡下,这才示意在此的太医们好生看护,而后退出里屋。

七日之后,西南放晴,气温渐有回暖。

身子稍稍恢复了一些的朱元璋,被移到澧水河边的船上,开始返回京师。

第六百八十九章 老虎亦有衰老时

为了确保老爷子在回京途上的安稳,不至于因颠簸而导致身体病情加重。

朱允熥等人和太医院商量之后,选择了最慢但足够平稳的水路回京。

船只从澧水河开始,出西南大山进入湖广道洞庭湖平原,驶入洞庭湖水域,继而转入长江水道。

等船队驶入长江水道,只要一路顺流而下就可以抵达应天城外的龙湾码头。

这样的选择,可以保证老爷子回京这一路上不会受到颠簸跋涉之苦。

水路虽然慢了一些,但胜在平稳,而且有太医院的人随行。也能确保老爷子一旦出现什么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诊断。

而老爷子所在的船舱,也被改造了一下。

大概是因为身体患病的原因,朱元璋现在每日都觉得周体寒冷。

好似是年迈被扒了皮的林中虎王一样,拖着消瘦衰老的身躯,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其出现剧烈的反应。

整个船舱内外,都被包裹了厚厚的棉布,窗户只在正午阳气最足的时候打开通风。

舱室里,也整日整夜的点着炉子,确保舱室里的温度始终恒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楚王朱桢留在了大庸县,接手主持尚未结束的革除西南土司制度的事情。

朱高炽和朱尚炳是当初跟着老爷子一起偷偷离京的,现在朱允熥护送老爷子回京,他们两人也不能长久留在外面,自然是跟着一起回京的。

朱尚炳倒是无所谓。

他在京中也只在禁军里头任职,有他没他都不耽误事情。

反倒是朱高炽身上担着税署的事情,虽说税署还有其他官员在主持日常,但他这么久不在,很多大事还是被暂时放在一旁,等着他这位税署署正处理。

回京的路上,所有人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不语的。

老爷子的病情虽然没有加重,但也没有好转的迹象,每日吃的很少,全靠太医们开出的汤药滋补。

等船队赶到武昌城外,靠岸补给的时候,先前出京赶往大庸的太医院老院使山永年和院使水三年,也刚刚好带着人赶到。

两个队伍合并到一处。

出京没多久的新老两位院使也登上了船,开始接手诊治皇帝的任务。

有了这两位大明医术最顶尖的人出手,老爷子的病情才总算是看到了些缓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