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176)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孩子。

便是成家立业,少年时面对父母时该有的反应,一样都少不了。

出门被念叨,回家被嫌弃。

便是玩耍懒散一会儿,都怕被责骂几句。

朱元璋却是愈发的幽幽道:“要不,咱来年给你加冠了。”

加冠。

代表着少年走向成熟。

虽然大明朝对少年与成年的区分,有着明确清晰的界限。

但加冠却是可以提前,亦或是推迟的。

行了及冠之礼后,也就代表着少年人从名义上成为了成年人,也就该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譬如传宗接代。

朱允熥听到这话,却是心里突突的。

前些日子老爹才私下里告诫过自己,少年人要戒之在色,更是弯弯绕绕的透露出,老爷子似乎有了要抱重孙子的想法。

汤鹊清的脸上亦是悄然一红,倒是一旁的沐彩云愣愣的听着这些话,一副茫然不懂的表情。

正在朱允熥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

殿外却是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这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的脚步。

日子久了,很有特点的几个人的动静,朱允熥如今都能分辨出来。

他不由随着同样听出来的老爷子,回头看向偏殿外头。

只见果然是一身带雪的蒋瓛,快步走到了偏殿门口。

他伸手解开胸口前的带子,身上的大氅便交给了候在殿门口的太监。

“臣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有要事禀报。”

有事。

有要事。

有军国之事。

朝堂之上,言语的不同,所代表的重要性也往往大相径庭。

朱允熥眉头顿时皱紧。

如今都快要过小年了,年关也将至,这个时候朝廷还能出什么事情。

他不由的看向沉默着的老爷子,转头冲着外头喊道:“蒋指挥进来吧。”

“臣领命。”

蒋瓛双手抱拳,疾步跨入偏殿。

伺候在偏殿里的汤鹊清,立马是拉了一下身边的沐彩云,与殿内的其他宫人太监,悄无声息的与蒋瓛擦肩而过,退出到偏殿外候着。

朱元璋这时才淡淡开口道:“哪里出事了。”

蒋瓛咽了一口唾沫,沉声正气道:“启禀陛下,浙江道大雪,积雪封路,毁坏乡野屋舍,阻绝粮食运送,如今官府无力赈灾,民间有贼人勾结,欲行忤逆之事。宁波府等地更有倭患出现,内忧外患,浙江道如今彻底乱了。”

“他们好大的胆子!”

还未等老爷子开口,朱允熥已经是当即呵斥了起来,眉宇间除了焦急,便是一团杀气。

浙江道要出大事了!

雪灾、民变、倭患。

三样加在一起,再加上官府赈济无能,浙江道今岁已经不可能再有个好年节了。

朱元璋更是直接开口道:“倭患?我大明镇倭大军,如今大概已经踏足倭国,此时又正值寒冬腊月,哪里来的倭患?”

瞬间,皇帝的威严散开。

朱元璋紧咬牙关的站起身,双手攒成拳头。

“他们是在欺朕无知吗!”

第一百七十九章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

按例,倭人从来不会在冬天劫掠大明东南沿海。

他们乘坐的都是小船,造船技艺并没有大明这般高超,冬天的海面上又是那般的刺骨寒冷。

倭人是来抢劫财货的,不是在海上冻成狗的。

而那些东南沿海的贼人,则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们只要悄无声息,藏匿踪迹的从陆地登船出发,绕进海里,折返到要劫掠的地方登陆,便可获得打量的财富。

这些财富又会被他们从海上折返运回,如此一来倒像是在海里给这些财货洗白了一样。

朱元璋此刻无比的愤怒。

他并非是怨天尤人的愤怒于老天会给江南降下如此大雪,引发浙江道雪灾,百姓陷入灾情之中。

他是在愤怒浙江道地方官府的不作为,愤怒于浙江一地的贼人们丧尽天良的乔扮成倭人趁火打劫。

朱元璋怒声道:“该杀!都该杀!”

朱允熥望了眼前来禀报浙江道雪灾倭患的蒋瓛,沉声道:“爷爷,如今浙江道是个什么详情,朝廷还需知晓清楚了。此时冰天雪地,百姓毁家破穴,朝廷也要督促浙江道赈灾,解救百姓,稳定地方。”

按理来说,浙江道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雪灾这种事情。

江南之地,即便是冷一些,但其地理位置也不会出现雪灾。

可朱允熥却很清楚,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大明很不幸运的处于一个世界气候大改变的阶段。

往后,怎样的灾害都会陆陆续续的发生。

最后一步步的加重这个帝国肩上的胆子,将其一步步的压垮。

蒋瓛这时低声禀报着:“浙江都指挥使司已经抽调杭州府卫所官兵,前往宁波府清剿倭患,并文各地严防民变加重,督促地方尽快镇压民变。”

“无能!赈灾无能,如今他们是要杀咱大明的百姓吗!”朱元璋毫不客气的怒骂着,随后大手一挥:“叫人,叫了朝廷的人入宫。”

蒋瓛神色阴沉,领旨出殿。

而朱元璋却仍是怒气冲冲,胸口剧烈的起伏着。

一旁的太子朱标转着轮椅,到了这边,想要为老爷子倒杯茶。

朱允熥回过神,赶忙接替过老爹的动作,为老爷子到了杯茶。

“爷爷,您喝口茶缓缓。”

朱元璋冷哼一声,端起茶一饮而尽。

朱标则是合手坐在一旁:“浙江雪灾,地方官府也不曾经历过,谁能想到直隶都不曾有灾情呈上,反倒是浙江遭了雪灾。一时不察,如今还是要先以清剿假倭,赈济百姓为要。”

朱元璋脸色很是凝重,眉心成川:“若不是咱知晓道理,不论是赈灾还是清剿假倭,都需要浙江道那帮人去办事,咱现在就让蒋瓛将他们羁押回京了。”

此时这位大明的皇帝,很想杀人,但面对灾情民变,却又无可奈何。

杀人很简单,可地方上的事情却还要人去办。

若是这个时候将浙江道的官员都拿办了,派去不熟悉的朝中官员,只会加重地方上的局势向着更不好的方向发展。

朱允熥瞧着老爷子和老爹两人面色忧虑。

他想了想,低声道:“爷爷、父亲,浙江道向来都是七分山三分地,百姓种桑养蚕又占去不少。城府周边百姓,家中尚且富裕,也正是因为才激化了某些不臣贼人的贪婪,屡屡于危难之际,佯装倭患,害我大明地方太平。”

那些个商贾士绅,就是一个个填不满喂不饱的白眼狼。

朱元璋一挑眉:“你小子想说什么?”

朱允熥抬头望向老爷子:“孙儿是想说,朝廷该更重视些地方商贾士绅……”

大概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原因,自洪武初年开始,朝廷大多的精力都被北征和农户耕种所牵扯。

朱元璋对商贾之事,向来都是不怎重视的。而为了促进地方上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商贾税赋也是定的极低,在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商贾士绅们更是有着重重手段躲避朝廷收取赋税。

和只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前宋相比,统治整座中原的大明,在商税上竟然不到前宋的十之一二。

要知道,前宋的商税基本是占据了国朝岁入半数更多。

“商贾士绅……商贾……士绅……”朱元璋皱紧眉头低声的念道着,语气渐渐阴沉下来:“他们当咱不知晓,他们在外便是商贾,回乡就是士绅。地方上的所有便宜好处,都被他们给占去了!”

朱允熥适时进言道:“所以孙儿以为,这一次浙江道雪灾民变,加之假倭作乱。或许对朝廷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朱标轻咳一声:“有话就说,藏着掖着卖甚关子。”

朱允熥当即开口:“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严查商税收取!孙儿近来时常思索,稍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目下观浙江道情形,倒是最为合适不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