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516)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朱高炽抬起头,侧目望了一眼坐在主位上的朱允熥。

高于光的话说的没有错。

如今河南道两司衙门,纷纷空出官缺,没有朝廷的任官,很多事情终究是不能做的。

朱允熥可以砍了县令的脑袋,可以抓了各司衙门的官员,也可以让百姓们发泄怒火。

但委任官员,那是有着严格的律法规定的。

依着大明现行的律法,凡是入品的官员委派,都是需要吏部奏请,皇帝批红,才能执行的。

这是独属于皇帝的权柄。

也是皇帝之所以是皇帝的根本存在。

朱允熥眉头微微皱起,天子令可以让自己在开封府肆无忌惮,却没有让自己委任官员的权力。就连裴本之、高于光这些人,如今也只能是代理各司衙门政务。

各司衙门所发的公文,也都是盖的皇太孙印,而不是各司衙门的官印。

高于光见太孙有些被说动了的意思,当即再开口道:“臣以为,如今还是以整顿河南道官场为要,吏治清明,方可畅通施政。届时,无论复查田亩,或是推行税署之制,必可畅通无阻。”

公堂之上,陷入了沉默。

朱允熥没想到,自己在河南道要做的事情,最先出现的掣肘竟然是来自于此。

裴本之、高于光等人亦是有些忧虑,太孙在河南道要强推诸般革新之事,尤其是在眼下,整座河南道都处于惊弓之鸟的情况下。

很难说到时候,又会激发出怎样的矛盾。

东湖庄便只有一座,可河南道就没了南湖庄?西湖庄?北湖庄?

高于光甚至想要修书回京,提醒尚书,吏部该回头瞧一瞧这两年秦王殿下在推行六道田赋事期间,地方上是否都如河南道一般。

如果当真是那样的话……

高于光没来由的打了一个寒颤。

正当这时。

衙门外忽然便是一阵的锣鼓喧天。

当众人纷纷闻声侧目转头,向着外面张望过去的时候。

便听到洪亮的声音,已经是从衙门外面传了进来。

“圣旨!”

“皇太孙接旨!”

这时候竟然有朝廷的旨意来了。

众人心中一顿,不由揣测起来,朝廷这一回的旨意到底是说什么的。

朱允熥还在忧虑河南道的事情,此刻听到有旨意来了,亦是好奇起身。

等他走到公堂外的时候,从应天赶来的传旨差使们,便已经是进了衙门。

布政使司衙门里少数还被留任的吏员,当即抬出了供案,点上了香烛,设案接旨。

朱允熥疑惑的看着手捧圣旨的人。

是应天皇城内廷二十四衙门司礼监的大太监吴良生。

吴良生手捧圣旨,满面笑容的望着朱允熥,低声道:“殿下,这道旨意,您该跪接的。”

朱允熥目光一闪,这些年自己接的旨意,大多都因为老爷子的宠爱,不曾有过跪接,便是设案也是少有。

今日却要自己跪接。

他想了想,便是一挥衣袍,恭恭敬敬的跪了下来。

“臣,恭迎吾皇圣旨。”

吴良生一抖眉,微微侧过身,算是躲过了皇太孙的跪接旨意。

而后便捧开圣旨,中气十足的诵读了起来。

“奉……”

“册文曰:朕奉教大明,缵膺鸿绪、夙夜兢兢,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嫡孙允熥,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

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

予朕之权,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兹命皇太孙允熥,持宝玺内升文渊阁,外镇天下,分理庶政,抚军监国。所行之地,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孙决之;百官任免之事,皆奏皇太孙决之。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

第三百七十九章 龙战于野

河南道布政使司衙门公堂前。

寂静一片。

几近落针可闻,人们紧绷着的呼吸声,是那么的清晰。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好似是军阵前的牛皮军鼓被一下下的敲响,声浪震颤着虚空。

皇帝的旨意很公式化,却也少了皇帝往日里的行文风格,完完全全就是一道再正常不过的圣旨。

然而,却正是如此,才会让人们清楚,这道旨意的重要性和分量。

掐去前头的格式化行文,以及对皇太孙的赞美之词,只看旨意最后的几段话,便足以让此刻现场的人心中生出无数的遐想来。

远在应天城的皇帝,重申了皇太孙监国之权,出入坐镇。并且还加重了皇太孙的权柄和权力范围。

‘予朕之权。’

‘所行之地,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孙决之;百官任免之事,皆奏皇太孙决之。’

没来由的,所有人心头忽然浮起一个词来。

孙皇帝!

非孙姓,乃孙辈。

随着今日这一道旨意,大明下至黎庶,上至王公的任免,皇太孙皆可决断。

便若是现在这公堂上有六部的尚书在,皇太孙也可任免裁决。

皇帝是昏了头吗?

跪在公堂前,迎接圣旨的裴本之、高于光等人,心中不免的浮想联翩起来,只是应天城还有储君皇太子在,那皇帝的这道旨意便不可能是有奸佞矫诏。

旨意清晰明白,传召的人是内廷二十四衙门司礼监的大太监,护送而来的是天子亲军。

程序合法。

亘古未有之事!

众人心中变得恍惚了起来。

而朱允熥则是抬着头,静静的看向捧着圣旨的司礼监大太监吴良生。

吴良生这时候已经是面带笑容,眼含喜色,轻步上前到了朱允熥的身前一侧:“殿下,陛下此举可谓是皇恩浩荡,推心置腹,举国托付啊。”

朱允熥目光闪烁,高举双手接过圣旨,低声道:“孙儿治于河南,问圣躬安好否。”

吴良生又侧了侧身子,抬头侧目,笑面朗声道:“朕躬安。”

代天子回话之后,吴良生转过身。

在后面,自有跟随他赶来的小太监,手捧着一只包着明黄缎子的红漆木匣子送了上来。

吴良生打开木匣子,双手从里面取出一只暖黄明玉之玺。吴良生小心翼翼的捧着这方尺寸之间的玉玺,又送入朱允熥的掌心。

吴良生低声道:“殿下,老奴离京之时,陛下要老奴带句话给您。”

朱允熥手指肚从玉玺的底部划过,脸色微微游动,点头道:“臣问圣言。”

吴良生道:“陛下说,万事皆安,唯孙儿千金不可失。”

这位司礼监的大太监传完了话之后,便挺起胸,看向公堂下满地的官员,朗声道:“老奴为殿下贺。”

万事皆安?

朱允熥手捧圣旨和玉玺,低头恭声:“臣,谢圣恩。”

言必,吴良生上前,姿态恭敬的伸着双手,搀扶起朱允熥。

在后方,朱尚炳看得是双眼放光,脸上一阵阵的潮红。

等见着朱允熥站起身后。

朱尚炳便当即高声呼喊了起来。

“臣为殿下贺!”

朱高炽目光闪动,看向身边的裴本之、高于光等人。

“臣等,为皇太孙殿下贺。”

朱允熥此刻亦是胸中豪迈而生,他转身注视着众人,又侧目看向吴良生:“吴大监歇息一日,明日再回京复旨?”

吴良生看着此间公堂上的官员数量,心下反应过来,今日太孙定然是在与官员们商议河南道之事。现在要自己歇息一日,只怕也是要自己看明白了他在河南道要做的事情,好让自己回京的时候,能与陛下知晓。

吴良生想定之后,便躬身点头,向后挪开步子,俨然是以皇太孙随侍的角色站在一旁。

朱允熥手捧着圣旨和玉玺,穿过众人,重回公堂之上。

圣旨被他架在桌案上的木架上,他手持这着玉玺端坐而下,指掌微微翻动,亮出划过好几次的玉玺底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