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817)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朱允炆做完了一切,已经是满满一托盘的饭菜端在手上。

屋里。

秋娘发出一声惊呼。

这已经不是二郎第一次做饭,但每一次都能让秋娘感动良久。

此时屋外日暮渐昏。

隐隐约约,远方已经有鼓乐声传来。

想到或许马上就能离开太原城,回到家里,秋娘脸上带着淡淡的喜悦。

这份喜悦和期待,也感染了朱允炆。

以至于让他在今晚喝了小半斤的北方烧酒。

“碗筷我来收拾吧,二郎还要出门,记着早去早回。夜深了路难走,路湿地滑,小心脚下。”

秋娘很温柔却固执的拦下了还想收拾碗筷的朱允炆,将其推到了里屋。

女人在屋里翻找了一阵,取了件大氅出来。

“这是前几日落雪的时候,那个刘先生让人送过来的,今晚穿上吧。”

秋娘仔细温柔的为朱允炆披上大氅,系好衣带。

随后,她又从箱子底下拿出一个香囊福袋,挂在了朱允炆的腰上。

“这是前几日在拱极门那边的报恩寺求来的,二郎可千万不要弄丢了。”

朱允炆面带笑容,默默的注视着为自己操办这一切的女人,伸手抚摸着对方那满头秀发。

“放心吧,早点歇息,若是我回的晚,不必等我。”

秋娘点点头,只是等不等男人,却不是他能做得了主的。

朱允炆走到屋门外,回头看向秋娘,脸上露出笑容:“走啦。”

“去吧。”

女人站在门下,脸上满是柔情和期许。

……

咚咚咚。

哐哐哐。

夜色降临,满城的大红灯笼已经被点亮。

华灯初上,已经是歌舞喧天。

晋王府前的大街人满为患,若非有官府差役和王府护卫在街上留出了可以让人通行的过道,恐怕这里已经是水泄不通,难以动弹了。

城中那些个在三司衙门和富可敌国的晋商面前,只能算作是小门小户的人家,早早的就带着贺礼进了晋王府。

这些人还进不了王宫,只能在前头布置的席位上有一席之地,王府的副典仪守在前面招呼着人们。

当夜幕降临,星火明亮的时候。

才是太原城里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到场的时候。

地位越高,来的越晚。

晋王府长史满脸红光,合手站在王府门前,迎接着一位位上门为晋王祝贺的人进府。

“下官恭迎府尊,见过县尊。”

王府长史看着同样是一脸笑容,和阳曲县县令岳兴会连袂而来的太原府知府宋生贵。

宋生贵快步上前,到了王府长史跟前:“长史言重,我太原府亦是在晋王藩国之内,太原府诸多地方都要仰仗长史在王爷面前美言帮衬。”

王府长史脸上笑吟吟的,瞧了一眼脸色有些不太对劲的阳曲县县令岳兴会:“王爷已经在正殿,二位快些过去吧,我还得在此等着三司衙门的上官过来。”

宋生贵点点头:“长史今日操劳,待年关前太原府做东,请了长史和王府司诸位一同庆贺年关。”

虽然知晓今夜定然会有大事发生,但晋王府长史仍然是满脸的笑容,点着头答应了宋生贵的邀请。

待宋生贵两人进了王府。

不久后,山西道晋商魁首,李府大院掌舵人李文相也已经是带着李本干下了马车,走上王府门前。

“问长史安,老朽今日携子而来,略备薄礼,特为王爷生辰贺。”

说着话,李文相已经是回头示意家中的仆役,将一份礼单送到了王府门前负责记录的文书面前。

若是放在过往,或是别处,这些负责记录礼单的人,定然是要将礼单上的贺礼给高声报出来的。

只是今日乃是晋王生辰,有些规矩还是要守的。

那负责记录的文书看了一眼李家送来的礼单,只是一眼,脸上便露出一抹诧异,不禁抬头看向长史。

晋王府长史只是淡淡的看了文书一眼,便重新笑容满面的看向李文相:“李先生一家这么多年劳心边关,又为太原府赋税贡献良多,该是王爷酬谢李先生才是的。快请进,请进。”

长史侧身颔首,引着李文相进了王府偏门,这才转身回到门外。

而那负责记录的文书,却已经是脸上带着一些不安的,视线一直不曾离开过长史半分。

晋王府长史心生疑惑,到了跟前,低声道:“怎么了?”

文书面有难色,想了想还是将李府送来的礼单推到了长史面前。

王府长史低头一看,脸上同样露出意外之色。

只见李文相带来的礼单上,非是那琳琅满目的贺礼,仅仅只有几段字。

值不得多少钱的福禄寿米糕,一方寿山石雕塑摆件,蜀锦一十八匹,苏绣一十八匹。

这等礼单若是旁人,可能算得上是大手笔。

可放在李家头上,那就是九牛一毛。

或者可以说,今年晋王生辰,李家是全然没有放在心上的,属于是应付了事。

“其心昭然若揭啊!”

王府长史低语了两声,收敛神色看向文书:“将礼单收起来,莫要被传出去了!”

文书不敢吱声,连连点头小心的将李家的礼单塞进自己怀中。

王府长史这才重新回到门前。

也正是这是,山西道三司衙门主官的车轿已经是同时出现在晋王府门前。

长孙贡、周云坤、柳良、郭玉闯四人像是约定好的一样,同时出现在王府门前。

四人联袂登上台阶,到了长史面前。

“今日是大喜的日子,晋王爷生辰,太原满城贺之。我等今夜,前来叨扰,讨要几杯酒水。”

长孙贡身为山西道藩台,当先开口,说着一番客套话。

王府长史躬身弯腰:“藩台客气,眼下王爷可就等着几位过来了。下官这就引诸位入府,稍晚些一同迎接太孙入城。”

长孙贡点点头。

放在往年,晋王生辰,等他们几人到场之后,这席也就可以开始了。

但是今年不一样。

朱允熥是大明朝的监国皇太孙,出京之后便是如皇帝亲临的权威。今夜,只有等朱允熥进了太原城,包括晋王都得要走出王府,大开王府正门,迎接朱允熥进府,然后才能开席。

几人进了王府。

王府里头早就热闹不已,鼓乐不歇。

甚至是前些日子在太原城外,为了迎接朱允熥北行行在,而准备的太原锣鼓,晋王府里头今天也准备了好几班。

更遑论是那应天皇城里凡遇宫宴,必备的戏班子。

晋王府没有养戏班子,但这太原城里那些个晋商家里头,哪一家是没有养着一支戏班子的。

王府正殿前的广场上,好几个戏班子同台上映。

一张张八仙桌从宫门一直排到了正殿前的台阶下。

王宫正殿。

今日里换上了一身大红衣裳的晋王朱棡,正一手插在腰间玉带上,一手不断的招呼着眼前过来祝贺的人。

当长孙贡几人在王府长史的恭迎下走进大殿,所有人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朱棡张开双手,哈哈大笑:“可算是等到你们几个了!快快过来,今晚本王定要让你们不醉不归。”

长孙贡几人赶忙上前。

柳良目光扫过大殿内的环境,在一旁说道:“王爷的海量,山西上下谁人不知?便是我等几人加起来,也比不得王爷半分的。”

周云坤在一旁噗的笑出声,指着柳良便调侃道:“我可还记得去年,军门你是头一个在王爷面前败下阵来的。”

柳良脸上一红:“我那是未曾有准备。”

长孙贡笑而不语。

朱棡则是一把拉住柳良:“今天再比一比,先给咱们的臬台干倒再说。”

柳良立马附和着:“下官定为王爷前驱,干倒周臬台!”

周云坤脸色一愣:“今天不是说好了要将王爷给灌倒,怎地你个柳良现在临阵叛变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