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858)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朱文圣叭叭了两下嘴巴,眼睛有些疑惑,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叫喊声小了。

“啊……”

“啊啊!”

朱文圣脑袋都快要撑不住了,却还是又叫了几声,最后终于是支撑不住,整个人张着嘴趴在地上。

汤鹊清这时候也终于是发现了儿子不知什么时候跑过来了,眉头一皱。

伸出手,便刚好按在了朱文圣刚刚再次抬起的脑袋上。

汤鹊清手掌一转,朱文圣就整个人躺在了地上。

躺着变了个模样的母亲,朱文圣的脸上有些焦急,开始啊啊啊的叫了起来。

“啪!”

这时候被汤鹊清放下的朱茯苓,则是一个咕噜就跑到了哥哥头顶上,啪叽一巴掌就砸在了朱文圣的脑门上。

朱文圣被拍的整个人一个抽抽,两只眼睛盯着妹妹,满是疑惑。

大概是反应过来。

自己终究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朱文圣叭叭着嘴巴,蛄蛹着自己的屁股,挪到了一旁,坐起身低着头玩起自己的两只脚丫子。

偏殿里,是皇家亲情,母子情深。

外头的正殿里,气氛却是显得有些凝重。

皇帝沉默不语,保持着近来最喜欢做的事情。

朝堂之事,先有内阁商议,才由太子决断,最后自己居中拍板子。

今日争论的焦点,其实算不上什么事情,但朝廷的每一项变化,都会引来无数的人和事的变动,现在的内阁又是个很负责任的组合,所以争论时常难免。

朱标坐在一侧,望着双方阐明了自己的论点,微微皱着眉头。

任亨泰和翟善亦是皱着眉头,两人都不希望今天的议题生效,亦或是能够再晚一些施行。

而解缙和徐允恭却是持赞成态度。

既然现在洪武新政都推行快一年了,帝国就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是能比推行新政更难的了。

朱标拍了拍扶手,轻声道:“国朝考公之法,本是应运而生,解朝堂取材之限,防一家独大。

今岁初定春闱后,召天下英才考公取仕。

而今太孙奏报,提请山西道行冬日考公,以应地方选官任用之便。

优劣皆有,只是其中考量,还需以国朝社稷为先。孤以为,内阁还是再议一议,定一个妥当的法子为好。”

没有高仰止在内阁,很多事情只能是解缙出面直接表明态度。

如今亦如这段时日。

解缙抢先站出,开口道:“地方行冬日考公之法,固有优,亦有劣,朝廷却不能因寝废食。

地方招考,或更易舞弊,坏地方清廉。此处,朝廷当可限定,选官不可任用于原府,需从别府为官,三年调出本道。

官职限于布政使司司狱以下,按察使司照磨以下,府衙知事官以下,州城之吏目,府衙之主簿以下。

如此,则可因地制宜,不致地方官府衙门,时常空有官缺,而无人填补做事。”

新晋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翟善,则是皱眉开口:“陛下,此举断然不可。若此法一开,虽官职不高,但时日久矣,地方必然盘根错节,与国家现今新政相冲。

臣居吏部,目睹种种,审议为感。臣有言,可补地方急缺选官任用。

山西道现今官缺成因,来突发之事,不可以天下诸道一概而论。

臣以为,当于每岁开春,朝廷取天下之才,为应天朝堂之用。每岁冬日,分道而考,避本道考生而取用。

待次年开春,取中各道考生,再行启程分赴各地。如此,天下选官之用,皆掌于朝廷之手,陛下圣裁而定,可稳天下社稷。”

解缙心中默默一叹。

若不是这个冬日考公取仕的事情,是皇太孙提出来的,他是断然不可能在这里表明支持。

任亨泰和翟善在这桩事情上的意见,是正确无误的。

解缙很清楚,随着翟善如此一番言论,这件事情已经不用再多说了。

上方的朱元璋笑了笑,点头道:“翟卿久居吏部,深知天下吏治,所言持重,为谋国论。太孙亲临山西,亦有其因,却疏于天下之社稷,下旨驳回。今次,以北巡行在官员暂居山西道各司官府衙门,待朝廷今岁选用才能,明岁开春赴任即可。”

“臣等遵旨。”

皇帝的圣裁,是不包括反对项的。

任亨泰、解缙四人齐声应是。

朱元璋这时则是挑眉道:“那个高春风提奏,燕王私领兵马南下,出藩国,入晋东。虽有朕之旨意,却是事在前,旨意在后,燕藩有错,功过不可相抵,要朕依律惩处老四。这桩事情,内阁如何看?”

当朱元璋说完话,看向任亨泰四人的时候。

四人默契的保持着安静。

因为这个时候,会有人替他们说话的。

果然。

下一刻,一旁的太子爷朱标就站起了身。

朱标拱手弯腰:“父皇,儿臣以为老四就算有错,也是小错。凡事追寻缘由,老四此番私自领兵南下入晋东一带,是为护卫大明太孙。

依次出发而论,儿臣以为朝廷还是应当从轻议论,或降旨申斥,或命其持笔悔过而回呈圣前。”

朱元璋当即冷哼一声。

他眯着眼,瞧着眼前的太子爷。

“要是哪天老四又或者其他人,带着兵马跑到你这应天城外呢?”

……

第五百八十六章 洪武遗诏

乾清宫里,气氛徒然一变。

朱元璋目光深邃的盯着眼前的太子。

任亨泰等人顿时心忧,天下人皆知太子仁厚,不论是对朝臣还是百姓,乃至于那帮宗亲兄弟,向来都是能宽仁便宽仁的。

且太子是个能兼听则明之人,而非独断专行,常因国事而与大臣商议许久。

朱标脸色平静,带着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抱拳躬身,面朝朱元璋拜了一下。

“父皇,弟弟们年少时或有顽劣,只是我大明业已立国近三十载,弟弟们这些年早已痛改前非,虽无贤王名声传出,却也知思国家之难,社稷不易。

父皇,儿臣相信,若当真有一日,弟弟们会亲率兵马围于这应天城外,儿臣也坚信那定然是有奸佞生于京师,弟弟们乃是为了我这不过痴长几岁的哥哥讨要说法,以正朝堂本源,天下清明的。”

“太子仁厚,乃我大明之福也!”

任亨泰情感动容,高举双臂,抱起双拳,朝着朱标毕恭毕敬的一拜到底。

解缙、翟善等人亦是无话可说,只随着首辅一同礼拜太子。

这样的太子,这样的大明储君,谁都不觉得能让天下动乱,天家兄弟离心离德。

朱元璋的脸上已经冰冷,甚至于是略显不满的冷哼了两声。

这非是君王该说的话,该做的事情。

执掌天下,坐在龙椅上,就该了断那不必要的儿女情长、优柔寡断。

至尊的位子只有一个,天下人人向往。

然而,朱元璋的心中却是有着一丝温暖。

老大如此纯良仁厚,假以时日,若是到了自己龙驭宾天的那一天,也不怕看到老大骤然提起天子剑,砍向自己的兄弟。

少年时读不起书,投义从军后又忙于军务,建国之初更是百废俱兴。

等到过了好些年,朱元璋才开始真的认真读书起来。

每每读到前唐,他便深感不安,唯恐自己若是有朝一日不在人世,他朱家也会如李家一样。

兄弟相残。

他学前汉,分封儿子于边疆,镇守国门。习前唐,禁止两王相见,防备不测。

眼下里。

大明似乎不会再如前汉、前唐一般。

朱元璋心中感慨,轻叹一声。

“允熥此番奏请诸般事,有思量少,却也有谋国之言。新政之下,当行新策。却也亦有故人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国家每时都在焕新颜,后人赶前人,天下岂有千年之法,更遑论百年之政。”

皇帝的声音回响在乾清宫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