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859)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无论是朱标这位大明皇太子,还是任亨泰、解缙等内阁大学士,皆是知晓,皇帝将要有重大决断要发出了。

几人作洗耳恭听状。

“孙狗儿。”

“奴婢在。”

随着皇帝的呼唤,内宫大总管孙狗儿踱步上前,出现在众人面前。

朱元璋手拍桌案,脸色庄重。

“取朱笔,圣旨。”

“朕要留遗诏。”

乾清宫里,好似一道惊鸿之声响起。

噗通。

朱标和任亨泰等人,齐齐跪下,面露震惊。

“父皇,此举万万不可!”

“陛下正值壮年,圣体康健,国家正兴,遗诏为时稍早,今立此诏,恐涉陛下圣体,臣等请陛下绝此圣意!”

任亨泰心中狂跳。

且不说眼看着洪武新政初见成效,天下将兴,盛世将至。便说皇帝本人的圣体,也不见老矣,仍是龙马精神。

这时候突然要立下遗诏,怎么看怎么听,都有些不好。

令人心中徒增忌讳。

他们都有如此感受,若是遗诏当真写下,且昭告天下,到时候谁能知晓满朝上下,天下黎庶,又会有何感想。

然而朱元璋的念头却分外坚定。

他沉眉道:“狗奴还不快快取了朱笔圣旨来!”

孙狗儿这时候满脸哀容,却不敢抗旨不遵,三步一回首的去取皇帝要的东西。

朱元璋则是看向首辅任亨泰:“古雍为首辅,二十一年进士第一,文学翘楚,笔墨亦有故人之风,今次朕之遗诏,还望古雍能代朕执笔,留于宫廷,诏示于天下黎庶及朕后世子孙。”

皇帝的目光很真挚,且更是难得以天子之声,做出请求。

任亨泰心中万千挣扎,却也只能是颔首低头,拱手之时微微侧目。

“臣,领旨。”

少顷。

孙狗儿亦是取来了朱笔圣旨,且依着皇帝的意思,为任亨泰搬来了一方桌案。

众人肃穆,面色紧绷。

朱元璋坐于上,任亨泰屈膝于下。

“朕说,古雍你执笔写下。”

朱元璋的脸上带着一抹微笑,看向他在洪武二十一年钦点的状元。

任亨泰侧身抱手:“臣何敢不从。”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乾清宫里已然响起皇帝的遗诏之言。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乃洪武二十八年。朕忧危积心,克勤不怠,耑志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博志,好善恶恶,过不及多矣。”

“今昔有感,筋力衰微,朝夕危惧,惟恐不终,新政荒废,社稷板荡。深思国续,留此遗诏。”

“国有太子标,仁明孝友,圣王之姿,朕若龙驭,宜登大位,天下归心,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我民。”

“国有太孙允熥,英武类朕,朕之后当为中宫国本。”

“天下臣民苦劳,朕若龙驭,凡丧葬之仪,一应从简,天下臣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嫁娶、饮酒、食肉皆无禁,万不可荒废国事、农事。”

“……”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孝陵山川,一由其故,无有所改。”

朱元璋的声音,久久的回荡在乾清宫里。

手持朱笔,奋笔疾书的任亨泰,早已是满头大汗。

当最后一个字从他的笔下落定,任亨泰像是被抽去了所有的气力,整个人软绵绵的撑在桌子上。

朱元璋却是始终面不改色。

他瞧着任亨泰已经将遗诏都记下,面露笑容:“用印吧。”

朱元璋轻声出口,神色却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朱标握紧双拳,脸色涨红。

他很清楚,老爷子之所以如此急匆匆的就要立下遗诏,为的就是要保住自己,为的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将所有的皇室后患都给根除掉。

当任亨泰将诏书写成之时,这大明江山也就算是真正的落在了自己的肩头上。

日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大明朝的皇位上坐着的不是自己,不是允熥,那便都是乱臣贼子。

老爷子没有对私自出兵南下入晋东的老四做出任何的惩处。

却以遗诏的方式,变相的警告了他所有的儿子。

这大明江山,只会由一人继承。

孙狗儿两手颤抖的从皇帝面前,取出玉玺,粘上红泥,重重的压在诏书上。

“陛下……”

孙狗儿双手捧着诏书,躬身到了朱元璋的身边。

朱元璋只是扫了一遍,便随意的挥挥手:“抄发朝堂,原本放进匣子里,等朕龙驭那一天,再拿出来。”

孙狗儿心中惶惶不安,却只能遵旨行事。

朱元璋看向眼前众人,脸上的笑容自然流露。

“都不必哭丧着脸,俺还没到龙驭那一天,新政当下,俺还要看着那个工部尚书张二工,给俺弄出来火车和铁甲船。”

朱元璋目光长长的望向宫门外,低声呢喃着:“俺还想坐着铁甲船出海看一看呢。”

朱标重重的跪在地上,声音变得有些哽咽起来:“儿臣惶恐。”

“这是怎么了?”

朱元璋面露疑惑,看着跪在面前的老大,拍着桌案道:“起来吧,这么多年的太子了,遇事还是如此的不沉稳。”

朱标却是不听,皱紧眉头。

解缙轻叹一声,上前走到朱标身后,伸手搀扶住朱标的手臂,俯身低语道:“殿下,起来吧。陛下今日此举,亦是为了国家社稷。您若是太过忧心,恐叫身体牵累。”

任亨泰则是一抖衣袍,面朝着朱元璋跪了下来。

“陛下起于市野,却心系天下黎庶,此诚可感召上苍,降下福泽。臣等微末,不才无学,得陛下信重,委以重任,执掌内阁。

臣此生当报君上之恩遇,抚天下之黎庶,唯我大明盛世而至,无论时日,臣绝不忘。”

朱元璋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笑着摆摆手,看着太子已经被解缙搀扶起来。

朱元璋便指着朱标,笑着对几人说道:“太子仁厚,太孙英武。大明盛世当内修民生,外扩疆域。尔等当与朕同勉,朕若不在,尔等当尽心辅佐太子、太孙。朕不见,然朕之子民亦可见盛世临大明。”

任亨泰等人立马齐声应是。

朱元璋站起身挥了挥手:“都去吧,朝中大臣还需你们安抚好,国事也不可有一日耽搁。”

“臣等告退。”

任亨泰等人,心中百感交集,缓缓退出乾清宫。

殿内,立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

朱标这时候仍是皱紧眉头。

朱元璋瞧了愁容满面的老大两眼,便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还在担心你爹?”

朱标摇摇头,眼睛有些涨红:“父亲为大明做的太多了……”

朱元璋笑了笑:“你爹这辈子就是个忙碌的命,早年操劳着让一家能吃饱肚子,后来忙着要将士们能吃饱肚子,有了大明便想着要让天下人都吃饱肚子。”

“总有一天,天天人人都能吃饱肚子。”

朱标语气坚定的说着。

朱元璋感叹了一声:“是啊,终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

他看向了虚掩着门的偏殿。

在门后,是太孙妃和女儿茯苓,母女两岁月静好的场面。旁边则是朱文圣那道有些孤独的婴儿肥背影,也不知道他尝着自己的脚丫子,觉得味道到底是咸了还是淡了。

朱元璋这时便回头看向朱标:“爹可能看不到那一日,你可能也看不到,但爹相信,他们总有一天是能看到的。”

朱标面露笑容。

如今望着朱文圣和朱茯苓两个小小人儿,初为祖父的他,也终于是明白了当初老爷子为何会对熥哥儿那般的喜爱了。

朱元璋伸手拍拍朱标的后背:“所以你我父子二人,就该再多做些事情,好让他们往后啊,能过的更轻松一些。”

朱标点点头。

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是上前,推门走进偏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