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916)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随意的一次出宫,便给出一份滔天的权柄。

朱元璋却只是轻轻的挥了挥手:“你在应天府做的很不错,朕瞧着是一日一新。朕希望,往后的直隶道,也能一日一新,让朕能一直觉着,这是一个盛世梦境。”

“臣,万死莫辞!”

邹学玉掷地有声。

朱元璋依旧只是淡淡的笑了笑:“稍晚,任亨泰和解缙他们,会找你谈话。直隶总督衙门接下来该如何做事,朕可以不知道,朕只要看到结果就好。但内阁需要知道你要怎么做,这是内阁的权力,你应当明晓。”

内阁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愈发的多了,所能做出的决断等级也越来越高。

一开始,朱元璋身为皇帝,天然的对内阁有着一份戒备。

他不希望自己亲手总结了中原传承了千年的宰相制度,又在自己的手上复苏。

不过眼下却是乐观的。

内阁确实有利于朝廷更高效的办事。

而且。

老爷子实在不敢将希望寄托在所有的后世子孙身上。

只要保持内阁的限制和均衡,便是后世子孙稍微守成一些,也是无妨的。

皇嗣的培养是个大问题。

刚刚才亲手建立起了大明朝政治体系里一个全新政治单元的朱元璋,很快就将思维扩散到了另一桩事情上去。

邹学玉同样开始了新的思考。

应天府的模式,在这施行的一年里,效果是明显且斐然的。

那么,能否将应天府的现行模式,扩散到即将建立起来的直隶道呢。

中都留守司似乎没有太多能够改变的地方。

倒是淮安的煤矿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用以供应整个直隶的生产,以及各处旧工坊和即将新建的工坊使用。

淮扬一带的盐场,需要加强监管,洗盐的工艺上不知道还能否改进,这件事情需要和工部的人商量商量,除此之外还能于民间发布奖赏求才。

江南一带的府县,现如今虽说粮食产出不少,但更明显的是这些府县越发重视手工业工坊和行商一事。

大明对南方的海运越来越发达了,欧罗巴的商贾越来越多的前来大明。

应天城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那么诸如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一线,是否可以再将那些民间工坊扩大,是否可以寻找更多的生产点,用以增加地方百姓的收入,以及朝廷赋税的增加。

还有兵备和地方卫所的事情。

一桩桩急需理出思路的事情,如同一张张空白的纸张,盘旋在邹学玉的脑海里,急需他尽快将这些白纸填满。

一行人,各怀心事,不经意就入了应天城。

京师的热闹,瞬间充入人们的耳中,闯进所有人的视线里。

“大捷!”

“大捷!”

“大捷!”

“我朝北征大军,平定草原,尽收大漠万里疆土。”

“蒙古鞑靼王庭全军覆灭,草原残存部落牧民,尽数投诚我朝北征大军。”

“北征西路军西出瓦剌部,瓦剌部闻风而逃,现已不知去向。”

“辽东都司宣称,东北奴儿干地区乃大明自古应有之地,将奏请朝廷改辽东都司为辽东道,东北奴儿干地方派遣流官,迁徙百万臣民充盈东北。”

“大青城建设如火如荼,南下牧民纷纷改姓。”

原本就是这个世界最热闹的城池,一瞬间像是被推进了一针肾上腺素,爆发出了更加强大的活力。

也不知道是谁家首先放起了鞭炮。

刹那间,整座应天城鞭炮齐鸣。

离着旧年已经过去大半,离着新年还有数月。

应天城却好似是开始过节了一样。

草原尽收于大明。

这样的大捷,远比东征大军征服瀛洲,南征大军开疆拓土万里,更让中原人激动的。

朱元璋要看前方已经渐渐拥挤起来的洪武门。

皇帝的脸上微微一笑,侧目看向身后今日伴驾出城的官员们。

“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

……

第六百二十二章 传说之中的地方

朱尚炳觉得自己现在过的日子一点也不好。

北征的决战已经在月余前结束了,按理说各路大军都该是班师返回关内,只留下少量的兵马驻守在草原各处要点,方便接下来的建城计划。

但天知道四叔是怎么回事。

这些天发了疯一样,将北征军中功勋人家的子弟,统统拉到了一起。

每日不看天的在草原上拉练。

如果只是拉练的话,朱尚炳还能接受。

可关键是,四叔竟然说要研究大明朝往后军中要用的新战法,而他们这些功勋和众矢之的,将来又必然都是军中的领军人物,那自然是要最先掌握的。

便是这样,朱尚炳还是不会说什么。

最最最关键的是,四叔最里的新战法,竟然一上来就是炮步协同、炮骑协同。

每天,那数百门火炮,几乎是贴着他们的头皮飞跃。

要不是火器营的炮兵们将攻击距离拉远了一些,朱尚炳发誓,仅仅只是这段时日的拉练,早就已经是死伤惨重了。

以至于现在,导致朱尚炳即便是睡着了,但凡听到稍微大一点的动静,都能从睡梦中惊醒。

噗通一声。

刚刚结束了今日份拉练的朱尚炳,夹着屁股从马背上跳下来,便重重的躺倒在草地上,歪着头看向身边同样躺在地上的常继祖。

“你说,四叔到底是怎么回事?”

常继祖的双手按在大腿内侧,咧着嘴轻轻的揉搓着。

长久的骑马,便是他们骑术再好,这双腿终究还是受不了的。

以至于现在军中,到处都是夹着屁股张着腿走路的倒霉蛋。

每一次他们从诸如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那帮军中老将面前路过,就会收获一大波的嘲讽。

常继祖深深的叹息着,面带悲伤:“我觉得燕王殿下这是受刺激了。”

朱尚炳双眼茫然无神的躺着头顶上跑过的云朵。

在常继祖的另一边,是另一面朝中勋贵家的子弟。

听到常继祖这般说,立马来了兴致。

那人依旧是躺在地上,只是侧过身子,用手掌撑着脑袋。

“燕王殿下受什么刺激了?”

常继祖歪过脑袋,苦笑了一声:“你们没回味过来,这一次海剌儿呼伦湖那场决战,结束的太快了?我军现下愈发倚重火炮和火器。我觉得吧,燕王这是没捞到带着人冲锋陷阵,和敌人厮杀在一起,这才受了刺激。”

“呜呼哀哉!”

朱尚炳长叹了一声。

常继祖则是继续说道:“燕王大概也觉得,往后的战争可能会和以前越来越不一样了。他是什么人?宗室诸王里最喜带头冲锋的人,若是现在不掌握了新战法,往后的战事,你们让燕王殿下如何再带着兵马上阵杀敌?”

“所以我们就成了倒霉蛋?”

那名功勋子弟,满脸忧伤的念叨了一声。

朱尚炳则是恶狠狠的低喝一声:“扶我起来,老子今天非得要找火器营那帮混蛋!那火炮一天比一天压得低,这帮混蛋是不是想将咱们给一炮轰了?”

“放心吧。”常继祖念叨了一声,解释道:“按照我估算的,火器营这次也不过是为了将带出来的炮弹用完。之前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和鞑靼人作战的机会,带来的炮弹也仅仅是用在了呼伦湖那边,等最近用完了,也就不会再这样了。”

朱尚炳刚刚直起的身子,又重重的躺了下来。

“希望朝廷来一道旨意,快点将四叔召回京师。”

……

然而,朱尚炳的美好希望,注定是要破灭的。

如今已经有两层楼那么高的大青城,建设的热度依旧未曾落下。

随着大青城一日高过一日,来往的朝廷官吏和信马斥候,也愈发的多了起来。

肉眼可见的,大青城将会成为向北遥控整个草原的重要城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