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917)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一条横穿大青山的道路,正在伴随着每日的炮火轰鸣声,不断的被拓宽。

“工部正在带着人实验,铁路在草原上通行的可行性。”

朱高炽双手抱在一起,袖子里藏着几份最新的奏章。

朱允熥带着几人,走在大青城城北方向的草甸上,望着布满烟尘的大青山。

“听说他们现在的打算是先修石子路,然后再实验水泥路和铁路?”

朱高炽点点头:“不论是水泥路还是铁路,都需要稳固的路基,石子路就是最好的选择。现在这样做,也方便日后改进道路。”

朱允熥嗯了一声,抬起头说道:“大军正在缓慢回撤关内,如今前方都有什么消息。”

朱高炽立马从袖中掏出一份奏章。

“西路军在继续向西进发,准备将瓦剌部的地盘占下来,然后部分将士驻守西部草原,一部分从西边返回关内,驻扎在河西一带休整,等待朝廷轮换的兵马上去,才会撤回原籍。”

“中路军和东路军则是在按照计划撤回,只留下部分兵马驻守草原要地。”

“凉国公奏请,请朝廷与北海一线设立边关卫所戍堡,以成我大明囊括草原之局势。”

“辽东都司也发来问函,是否要兵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还是固守山岭以南地区。”

几样涉及关外的事情,从朱高炽的嘴里说出。

如今已经改名朱安的顺安王阿卜只俺,跟在两人身后,安静的听着两人的对话,默默的想着往后草原上的格局。

朱允熥想了想,开口道:“虽说这一次北征,发生的大规模战事没有几场,但将士们出来许久,还是先尽可能将前线的将士们依次轮换下来。”

朱高炽点点头:“这件事情已经在做了,估摸着要到年底前才能将前线的将士全部轮换下来。”

掌握了时间节点之后,朱允熥又道:“草原拿下来了,余下的就是治理的事情了。铁铉要做孤臣,那就让他先在草原上做事。发文给他,让他尽快处理好战后的事情赶来大青城坐镇北控草原。”

“是。”

朱允熥继续说:“凉国公所请一事,照准。不过这件事情既然是他提出来的,孤又听闻他在北海岸边的崖壁上刻了到此一游的字,那就由他带着人负责这桩事情了。

要带着我朝的将士们,熟悉了草原乃至于北海的环境,边关戍堡的建设可以一步步的来,只要多花点时间,草原终究能成为我大明一家的草原。

至于辽东都司的问函,回文辽东都指挥使谢霸,让他做好辽东都司改为辽东道的准备。一旦这件事情开始,他就可以去做东北奴儿干都司的指挥使了。

大兴安岭以外的地区,则参照现今东北奴儿干的样子。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做事也得要一步步的来。”

这时候,朱安(顺安王阿卜只俺)抬起了头。

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样。

朱高炽侧目看了朱安一眼,笑着询问道:“顺安王是知道什么?”

朱安立马微微躬身颔首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听最近南下大青城的牧民说起了一件事情。”

牧民带来的消息?

朱允熥亦是停下脚步,询问道:“是什么事情?”

朱安再躬身:“回殿下,其实也是牧民们听说的。他们听说,东北奴儿干那边的人,好像开始往北迁徙了。”

“往北迁徙?”

朱允熥眉头微微皱起。

在如今这个小冰河,气温持续不断下降的时期,北方可是比过往更加的寒冷。

难道东北那边的人要去西伯利亚地区?

朱安点点头道:“是往北迁徙,但却不是定居极北。听牧民们说,似乎是在极北的东北角有一条海峡,以前都是海水隔绝,波浪比山都要高。但是现在似乎是海水都被冻起来了,只要向东走上几日,就能到对岸。”

白令海峡!

一瞬间,朱允熥就明白了朱安说的是什么地方。

他的眼里不由的露出一丝闪亮的光芒。

朱安自然是察觉到了,不敢拖延,继续说道:“按照牧民们听说的,似乎是要穿过那条冰封的海峡到了对面,就有一片不比中原小的土地。只要他们继续一路南下,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朱高炽微微皱眉:“他们要做什么?”

说完之后,朱高炽的脸上立马露出了几分不太好意思的表情。

东北奴儿干地区的人为何要北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大明现在在辽东以北地区采取的进攻态势导致的。

东北待不下去了,极北地区又格外的寒冷。

那些人大抵不知道是从哪里听到的传闻,所以才会去尝试着,能不能穿过那片传闻之中冰封的海峡,到对面去寻找一片新的定居地。

朱允熥则是露出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而后看向了朱高炽。

朱高炽被他的这个眼神看的有些疑惑。

不由开口询问道:“怎么了?要不要让谢霸出兵,将那些人拦下来?”

朱允熥摇摇头,然后说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殷商遗民的事情?”

朱高炽眉头皱紧,似乎是陷入到庞大的记忆搜寻之后。

良久之后,他的身子不由一颤。

随后瞪大双眼,抬起头看向朱允熥。

“殷人东渡?”

朱允熥点点头:“传闻之后,往东跨海两万里,有大地似如中原。当年牧野之后,便有殷人北逃,只是真假与否,这些年也没人能给个准确。”

朱高炽挑了挑眉头。

很显然,他已经将脑海中的记忆整理了出来。

“梁书五十四卷东夷列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春秋僖公十六年记载:六鷁退飞过宋都。杜预注:‘鷁,水鸟,高飞遇风而退。’史记宋微子世家:‘六鶂退蜚,风疾也。’”

朱高炽眉头微皱,语气缓慢:“这些,都是有关东海以东的记载。若殷人当初真的东逃,那定然是去了这些地方。”

朱安在一旁眨了眨眼。

燕世子嘴里说的字,他都懂,可是合在一起,就成了自己完全陌生的事情了。

他在心中默默的感叹了一番,燕世子那庞大的知识储备。

朱允熥则是面带笑容。

身为大明宗室子弟,可不单单只学四书五经的。

但是,像小胖这样的记忆和阅读宽度,却仅此一人。

“所以,在海的对面,确实是有一片全新而陌生的土地存在。”

朱允熥淡淡的说了一句。

“传说之中的地方啊。”朱高炽亦是感慨了一下,随后立马抬头看向朱允熥,他有些迟疑道:“你想去看看?!”

说完之后,朱高炽又立马摇起头。

他似是自顾自的说道:“你没机会去那边的,眼下战事平定,你也该回京了。但你肯定要派人过去亲眼看一看的,按照你以前说的,若是当真有那么好的地方,我大明没有理由弃之不要。

加之这些年,我大明与外的往来,现在也都知道,除了西边有一个欧罗巴外,几乎再无大国存在了。便是欧罗巴,也如上古先秦一般,诸国混乱,国力弱小。”

大明是如今这个世界上,当之无愧最大、最强的国家。

这一点,在朝中有着明确的认知。

即便现在大明的势力辐射,还仅限于周边,但并不妨碍聪明的大明人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识。

当初范虫回国,朝廷给予了很多的东西,但唯独没有给一本书籍。

这一点在朝中有着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

大明的书籍,严禁外出。

没有哪个人会傻到,用大明的知识,去武装一个目前还孱弱的地区和势力。

朱允熥淡淡说道:“至少要去看看才好。”

“派谁?”

朱高炽问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尽管秦朝时,有关于徐福出海,培养出了一个倭国的传说,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