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梦(51)

作者:feiwu 阅读记录

皎皎及时制止了自己的胡思乱想,不过倒是因此得了些灵感,几经涂抹,完成了一首七律,又另取了一张纸,将其誊写下来:

不知黄鹤楼前水,可至江南十四州?

多少故交从此别,几回秋梦不封侯?

滂沱雨里人间事,萧瑟风中草木丘。

有意莫乘黄鹤去,从无一鹤到仙楼。

皎皎拿起纸来,细读了一遍,觉得颔联的“从此别”和“不封侯”,颈联的“人间事”和“草木丘”对仗不是很严整,于是又写了一个版本:

不知黄鹤楼前水,可至江南十四州?

多少故交成死别,几回秋梦不封侯?

滂沱雨里江河路,萧瑟风中草木丘。

有意莫乘黄鹤去,从无一鹤到仙楼。

“成死别”倒是比“从此别”更显悲凉,只是好像还是不大对仗。“江河路”倒是更严整了,雨打江河,前路实难,也更有画面感。只是这样改完,显得一联一断,流于斧凿。反倒是上一个版本更加自然连贯,“从此别”承接首联的“黄鹤楼前”,“人间事”承接颔联的故交不见、功名难求,同时引出尾联的转折。

崔颢的诗不拘格律,贵在浑然天成,若要相较,则不但要立意深远,还要诗成天然。果有好诗,格律自是末事。古人那些流传下来的诗作,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好诗,但问题是今人的诗尚未经过检验,若自己随随便便就抛开格律,那写出来的就不能叫律诗,该叫古体诗了。

正纠结间,却听见穆相询问,于是只好将两个版本一起呈上。雨也停了,只剩屋檐处滴滴答答的声响。穆相道:“你觉得哪个更好?”

皎皎想了想:“晚辈比较偏向最初写的‘人间事’那个版本。”

穆相端详良久,最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很好,我看未必就比不上崔颢。”

皎皎道:“先生谬赞。珠玉在前,瓦石难当。”然而刚说完便有些后悔,万一对方顺着自己的话改口……

穆相道:“不用担心,其实无论写成什么样子,我都会把药给你们。”

皎皎道:“为什么?”

穆相道:“你们的好师父是不是说,只要来,我就一定给?”

梅任行道:“是这么说,可我们都觉得不靠谱。无亲无故的,总不能因为您设了医馆药房,就觉得什么药都有,什么药都给了,还是白给。”

穆相笑道:“看来我这个弟弟,在他心里还真是没什么分量啊,在你们面前,竟然一次都没有提到过我。给我的书信里,反倒经常提起你们三个。”

梅任行脱口而出:“什么鬼?师父还有个宰相弟?”又道:“名字也不像啊。”

穆相道:“哪里不像了?他叫成格,我叫成言。一听就是亲兄弟啊。”

梅任行道:“师父不是叫伯琴吗?伯牙之琴的那个伯琴。”

穆相道:“那是他的字。”

梅任行道:“这年头谁还取字啊?还天天叫字不叫名。”又道:“那既然你们是亲兄弟,又为什么非要刁难我们这些小辈?”

穆相道:“怎么能算刁难呢?本来没想到提条件,你自己说了,我总不好不提。要说不想写诗,也就换别的了。但既然愿意写,那还客气什么?我的好哥哥,不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做弟弟的不敢和他生气,还不能拿他的几个宝贝徒弟出出气吗?再说清闲之后,我也确实喜欢读些诗赋,只是自己写的总也不顺心。方才这首《黄鹤楼》,我便很喜欢。”

皎皎道:“先生文章冠绝当代,我们在山上时便经常读您的策论。我这点诗赋之才,实在不算什么。刚才为了求药,只想着扣‘黄鹤楼’之题,没有顾及其它,其实与您不是很相称。”

穆相道:“将来有机会,再为我写一首吧。什么时候我想要了,就和你说。至于兄长的病,不用太担心,是慢性的,一时半会儿不会有什么大碍。而且方才你们一说完,我便让人去配了,只是他很久没有再病,所以有些这边特有的药材,我也便忘了嘱咐他们备着。算了算,至少需要五日才能配好,你们恐怕要在这里多住些时日了。”

梅任行回想了一下,这才发觉那句“只是”后面跟的应该并不是“有个条件”,而应该是“需要五日”,呃,自己好像又不知不觉间把皎皎坑了。

三人在府内住下,因忧心师父病情,也无心游玩,只是每日帮着配药,晚间陪着穆相,说些俯仰山的事情。梅任行总觉得所配之药的气味很熟悉,但又觉得世间汤药大概闻起来都差不多,所以也便没有说什么。五日后,穆相将几罐丸药交给三人,又备了一辆马车,马车后还拴着一匹空马。三人道过谢,随即拜别。穆府就在汉水边上,所以船只也便借此拉到了府外,东西打包后,交由驿站寄送。

和人不同,马是多相睡眠,所以为了早日将药送回俯仰山,三人配合着马匹作息,开了夜视结界,白天驾车,晚上亦驾车。皎皎晕车严重,为了避免把五脏六腑全都吐出来,要么强行睡觉,要么坐到车厢外透气,只是即便睡觉也是半睡半醒,所以看起来比驾车的两个还要疲惫。其实灵石照明也可以看清路况,但这样一来便成了个活靶子,平白吸引土匪强盗,耽误行程,所以只是在车的前方和侧面设了夜视结界,结界内的视外如常,结界外的却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到马车驶过的声响。三人日夜兼程,一心只想早点回去,并不知道此举在沿路留下了鬼车的传说,也不知道大人们吓唬小孩的话从此由“让大灰狼抓走”便成了“让鬼车抓走”。

--------------------

“别”在平水韵中是仄声,之前第26章里的“何处别春风”也是一样,那时忘了加在作话里,又懒得为了作话更新,就在这里说了

第40章 第 40 章 众说纷纭

==================================

“你知道吗?黄鹤楼上多了一首诗,还题在了崔颢的旁边。”

“真新鲜,哪位猛人敢和崔颢硬刚?”

“好像是穆相爷。”

“穆相文章绝世,可诗作平平。和崔颢叫板,恐怕不大行吧?”

“唉,诗都被唐人写尽了,后人哪里还能有好诗?”

“诗哪有写尽的?只是因为本朝只考文章不考诗罢了。”

“可是穆相说那不是他写的,还特意注明。写那诗的人好像叫什么何皎皎。”

“好好的小伙子,为什么要起这么女里女气的名字?”

“不要关心这个了,关心关心诗行不行?什么样的诗敢题在崔颢旁边?他那首《黄鹤楼》可是古今第一七律。”

“嘁,《黄鹤楼》半古半律的。要说古今第一七律,当然应该是杜甫的《登高》。”

三人进了城,寻了一家离城门最近的客栈,将马匹交与店家饲喂草料,方在桌边坐下,便听见人们议论纷纷。梅任行很有兴趣地转过身去,顾生寒只是随意指了一些饭菜,又要了些茶水,便闭目小憩。皎皎则是窝在桌边扶额不语,暗自回想穆相到底是什么时候把自己的诗题上去的,想了想觉得应该是他第二天出去的时候。只能安慰自己让写的是《黄鹤楼》,不拘格律,只讲意境,不是《登高》这种工整无比、技法纯熟,还要讲意境的。要是写《登高》,真不如挖个坑把自己给埋了。

穆相将两个版本都题了上去,供人作推敲之辩,士人自然乐于将其作为谈资,抄录给亲朋故旧一观。这些书信走的都是官路,比民路要快上许多。其中一位士子从怀中抖出一封书信,将两版《黄鹤楼》都念了一遍。念罢,众人开始哄抢他手中的书信,挤在一起品评,赞不绝口。皎皎却更觉尴尬,把看得津津有味的梅任行的头掰了回来。

梅任行道:“做什么?他们说得不对吗?”

皎皎道:“我水平什么样,我自己心里还是要有点数的。夸得实在太过了,绝对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好。现在把我那首捧得那么高,只是因为太久没有这样的诗,物以稀为贵罢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