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梦(57)

作者:feiwu 阅读记录

仆童将诗取走,呈至左侧书案。老先生捻了捻胡须,点点头,命人抄录以供传阅。众人分到诗后,纷纷讨论起来。一片嗡嗡声中,老先生提笔蘸墨,写下了下一首的题目。轮盘处则是摇出了十一真韵。

皎皎却被琉璃昙花吸引,拉了拉梅任行的袖子:“师兄你看,这管路做得甚是精巧,九滴血便是一次上下,恰好是整数倍。”

梅任行苦笑了一下,摇摇头。皎皎道:“你是不是觉得我太无聊了?”

此时仆童已将韵匣呈上,梅任行便催皎皎写下一首。这次的题目似是在承接上一首,为“止戈”,仍是限五绝。皎皎时而以手支颐,时而翻翻韵牌,这次没有上次那么顺畅,所以先在另一张纸上打了个草稿,最后誊写了一遍:

昔日经行地,今朝车马尘。

年年收晋骨,不得见阳春。

梅任行愣了一下,未及反应,便有仆童取走了诗。

纱帐中人道:“在下于此不大通,姑娘写的是什么?”

梅任行道:“京观。战争结束后,战胜一方会搜集战败一方的尸体,堆积在道路一侧,覆土做成土丘。”

纱帐中人道:“那这和‘止戈’又有什么关系?”

梅任行道:“《左传》中说,晋楚邲之战后潘党曾向楚庄王进言要求‘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庄王没有同意,说‘夫文,止戈为武’,又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楚庄王不愿收晋骨以为京观,后世却对京观乐此不疲。想来在他们眼中,成王败寇,凡是敌人,那便都是罪大恶极吧。至于如果将位置对调,他们作为败者,是否还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就不得而知了。”

纱帐中人沉默良久,方道:“送过去吧。”

诗句送去,老先生吩咐抄录。这回摇出的是八庚韵,依旧是宽韵,只是题目并不好写,因为要写的是“昭君”。皎皎将一众韵字摊开,有些犯愁,李白两首《王昭君》,杜甫一首《咏怀古迹》,王安石两首《明妃曲》,正着反着都写完了,想要翻新实在有点困难。

四周仍是嗡嗡一片,好在只能听到嗡嗡声,听不到具体内容,不至于影响思路。皎皎细细回想了一下这五首诗,想到“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想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又想到“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忽然觉得也不一定要写昭君,让昭君来写也是可以的,不由提笔道:

塞上多穷骨,东风三月横。

郎君如有意,莫作断肠声。

诗呈到纱帐处,其中之人道:“明明自己也是一生失意、困顿坎坷,却还要念着同为和亲公主的旁人。罢了,出下一首吧。”

下一首的题目是“李陵”,摇出的则是一先韵,依旧是宽韵,但题目…… 过于同情抑或过于贬斥,似乎都不好。皎皎写写划划,涂涂改改,最终誊写道:

黄沙埋落日,赤血葬弓弦。

故旧归泉里,胡衣又一年。

纱帐中人道:“李陵大概就是这样吧,看什么都想到死,又想到当时为什么没有死?余生都夹在此间,不得解脱。”

诗句送去,老先生也是连连赞叹,许是过于开心,赞叹过后给了个烂大街的题目——“问菊”。指针指在了十灰韵,仆童亦将韵牌呈上。皎皎不禁叹了口气,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已经很能翻新了,自己还能翻出什么花来?正发愁间,却忽然想起什么,暗道一声“对不住了叔,我只是想到类似的,真不是在说你”,然后提笔写道:

君自陶公去,东篱几度开?

如何山里客,却作牡丹栽?

纱帐中人接过诗,也笑了笑:“看似是在问菊花自从陶公去世开过几回,是不是因此后来的隐士不认识你,所以把你当成牡丹栽种,其实是在说那些人哪里是来隐居,只是暂居于此,为的不过是邀官,邀官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也无妨,可那些人所求不过是富贵而已。好诗!讽喻如此,都有点让人怀疑是白公在世了。”

梅任行则道:“无稽之谈。只有白公能写讽喻诗吗?你和做调色盘说皎皎抄袭白公的人,又有什么区别?还是说你就是那个人?”

那人道:“在下并非此意……”

梅任行道:“行了,我也懒得听你解释。”说着便要去拆绑在皎皎左臂的布条。

“等等。这昙花才注到一半,两位怎么就急着走呢?”

“好笑!不是你说的,五首为限?”

“可我也说了,注满昙花。”

“你说的是注满昙花‘或’五首为限!”

“我说了吗?我说的是‘且’吧?”

梅任行怒极反笑:“有人能指鹿为马,就有人能指‘或’为‘且’。这算什么?‘相鼠有齿,人而无止’吗?”

那人顿了顿,道:“在下说的,确实是‘且’。”

皎皎道:“我师兄记忆力极好,他说是‘或’,那就是‘或’。不过,‘或’用在集合好像的确指并集。可这好像是单个元素,不是集合。对于单个元素,‘或’是取一即可,所以我们完成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纱帐中人道:“姑娘说的,在下不懂。只是姑娘写得如此之好,实在让人忍不住想要再多拜读几首。而且这些百姓,已经知道是误会了姑娘,希望姑娘能再多留几首诗,就当是宽恕了他们。若是执意要走,那便是不肯原谅,只怕他们会自责不已、惶惶度日。接下来的几首,也不必要求新意,随便写写就好,如何?”

众人闻言,纷纷附和。

皎皎叹了口气:“也罢,就当是我嘲笑别人指‘菊花’为‘牡丹’的报应吧。昙花注满,我们就可以走了,是吗?你不会再有别的说辞?”

“到时绝不再为难姑娘!”

“好!”

“好什么好?我们又不是走不了。”

“没事,一会儿就写完了。”

梅任行犹豫了一下,但又觉得四合血倒也无妨,也便依了皎皎。

--------------------

第45章 第 45 章 诗祭昙花

==================================

纱帐中人吩咐了仆童几句,便遣其去左侧书案传话。老先生点点头,写下了题目,只不过这次改成了七绝。

轮盘摇出的又是十一真韵,仆童只好将之前收回去的韵牌匣子又送了来,然后将题目挂到了木板上——是“采薇”。皎皎心想,写完假隐士,这回要写真隐士了。伯夷叔齐,后世看他们,自然敬佩有加,可当时的人们,却只把他们当作不服王化的坏典型,连活路都不愿意给,说山上皆是周之草木,他们既然不食周粟,那么便连周木也不应该吃。不但如此,在他们连周木也不吃,活活饿死后,还要编个故事说上天“遣白鹿乳之”,而他们贪心想吃鹿肉,鹿知道他们的心思不愿再来,两人才饿死。仿佛这样,就能说服自己,不是自己逼死了他们,而是他们咎由自取。皎皎不胜感慨,不由提笔写下:

西山不见采薇人,唯见山中白骨陈。

许是此间多义士,直言草木亦周臣。

诗呈到纱帐处,其中之人叹道:“姑娘这是…… 算了,拿过去,出下一首吧。”

大概是因为上一首带了“臣”字,这次的题目是“君臣”,摇出的则是十灰韵,依旧限七绝。皎皎不禁吐槽这题目又大又空,让人无从下笔,所以写了好几种内容,最后选定了其中一种誊写下来:

长安胜日今何在?唯有渔阳战鼓哀。

昨夜九重宫阙里,君王何事问蓬莱?

纱帐中人沉吟良久:“用唐玄宗之典,细细品来,竟有三种君臣关系,读来也有三种不同的意思。”又似乎十分感慨,连念了两次“君王何事问蓬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