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梦(58)

作者:feiwu 阅读记录

皎皎却没什么心情听他品评,可能写了太久,有些渴了,手脚也有些冰冷无力,而且可能由于刚才的题目太难,导致自己写完了依然有些心烦意乱。

老先生那边写下了下一次的题目——“复礼”,限七绝。题目挂起,轮盘则是摇出了十一尤韵。韵匣送来的时候,皎皎正以手支颐略作休息,瞟了一眼题目,不由苦笑一声。

复礼?是觉得克己复礼,一切问题就都会从此消失吗?可惜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论克己复礼,王莽倒是忠实地践行了,想要以此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可结果却是身死国灭,令人不胜唏嘘。皎皎摇摇头,提笔写下:

千夫所指欲何求?大厦将倾水满舟。

旧礼不平天下事,此生原是罪山丘。

纱帐中人接了诗,却并未品评,也未送去给老先生,只是吩咐仆童让先生直接出下一首的题目。

梅任行在诗取走时瞥过一眼,待反应过来出于统治需要,人们对于王莽的印象只有“篡”和“伪”,并不像俯仰山那么客观时,诗却早已被取走呈到了纱帐处。好在那人将其留了下来,并未借题发挥,但依旧有些后怕,又觉得那人也许真的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单纯想要皎皎为他写几首诗吧?

老先生并未看到《复礼》一诗,所以这次的题目是“思归”,七绝,轮盘摇出了五微韵。看着仆童送来的韵匣,皎皎暗叹自己这次是既逢上窄韵,又遇上写烂了的题目,正无头绪,却忽然想起一个人,于是略一思索,写下:

南阳一夜秋风起,便解青丝作雪飞。

二十七年今去也,先生何故不曾归?

诗呈到纱帐处,其中之人叹道:“当年的童子也许就是这样等了一年又一年,等到愁白了头发,也没有等回他的先生吧。‘何故不曾归’,二十七年之前,是忙于匡扶社稷,归不得;二十七年之后,是已魂归泉下,归不得。两地秋风,却是一处相思,一处长眠……”

老先生接过诗,过了好一会儿,才抖擞精神,写好了下一首的题目。这次的题目是“补天”,限七绝,摇出的是一东韵。皎皎并未多作思索,一挥而就:

天间一捧苍黄水,多少生灵苦海中。

浩荡青冥如可补,何哀埋骨乱芦东?

纱帐中人念了两遍“如可补”,方遣仆童将诗送去左边书案。新的题目挂起,是“理水”,仍是限七绝。轮盘摇出的仍是一东韵,所以韵牌匣子也便没有撤换。

皎皎道:“师兄,禹的父亲,鲧,治水用了几年?”

梅任行道:“九年。”

皎皎道:“那他死在哪里?”

梅任行道:“羽山。”

皎皎点点头,提笔写道:

汤汤洪水盈天下,浩浩襄陵息壤空。

九载苍生多饿死,羽山之后几时终?

纱帐中人读罢,道:“‘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姑娘似乎对《尚书》很是熟悉,能够随手化用。只是为什么是‘苍生多饿死’,而不是死于洪水呢?”

皎皎暗道,《尚书》佶屈聱牙,我才不熟悉呢,只不过课本上有节选,又在《故事新编》中看过罢了,等等,为什么这么多题目——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印象太深,所以直把内容往上靠:“洪水初次来时,确实有很多人死于洪水,活下来的人会迁至相对安全一点的地方。”

那人道:“既然安全了,为什么还会饿死?”

皎皎趴在书案上:“师兄,我好累。你帮我说吧。”

梅任行点点头,代为答道:“因为不能长久,水必须要治理。洪水势头太猛,可挖掘荒地之土费时费力,那时不懂施肥,需要轮耕维持土壤肥力,所以鲧拿开垦耕种后正在休息的土壤修筑河堤。若是洪水自此而绝也就罢了,可堤坝越修越高,洪水却依旧泛滥,人们可以耕种的土地也越来越少,自然会‘苍生多饿死’。”

那人道:“息壤是正在休息的土壤,不是可以自行生长的神物吗?”

梅任行道:“当然不是。神仙哪有那么小气?又哪里会视苍生为蚁民,不顾他们死活,硬要在洪水快治理好的时候收回宝物?”

那人道:“所以其实是?”

梅任行道:“其实是民怨四起,不得不收回息壤的使用权。在大禹治水之前,这就是个两难的局面——不修堤坝,洪水会淹没更多的地方;修堤坝,因水灾而变得十分有限的耕地将会更加有限。至于鲧窃息壤之事,也未必就是他私自征用,也许是上面默许的,只是后来为平民怨,不得不杀之以谢天下。”

那人道:“原来如此。”

皎皎趴在案上,看着下一首的题目——“投水”,限七绝,摇出的是五歌韵。写完“理水”写“投水”,也就只有李白那首《公无渡河》会这样了吧?全诗倒也还记得——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当初好几次把“蚕麻”记成了“桑麻”,还把“挂罥于其间”记成“挂罥其间”。不过现在依然觉得“桑麻”和“挂罥其间”更顺口,要是碰到李白,倒是很想问问他能不能改。尸骨顺着河漂到海里,然后挂到了大鲸鱼的大白牙上。漂得真远啊,海里好多水啊,我要是也漂到海里,就能喝水了吧?不对,海水越喝越渴。‘有长鲸白齿若雪山’,这应该是齿鲸,不是须鲸。不过齿鲸体型普遍小于须鲸,最大的齿鲸是什么来着?唉,又忘了。不过对于人类来说,应该是很大了。等等,它们一般不吃人而且还是死人吧?不对,也可能是尸骨早就散了,然后卡在牙上了。唔,卡在牙上,这么一想,还挺恐怖的。

《箜篌引》里说“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其实那人未必是在渡河。渡河需要舟楫,谁会披头散发提着酒壶直接往河里走?应该是在求死吧?好渴,好想喝水啊。这里好像没有可以喝的水,其实别的水我也不挑,可仅有的水全在砚台里,之前测容积的水也早就被撤下去了。算了,一会儿就结束了,结束了就可以离开了,离开了就可以和师兄去找水喝了。

为什么这几首诗都在写水?是自己太渴,所以关注点跑偏了吗?以前觉得说着“举烛”就写下“举烛”这种事是编出来的,现在看来,未必不可能。皎皎摇摇头,直到把脑子里有关喝水的念头全都摇了出去,方提笔写道:

魂飞魄散欲如何?白发提壶竟渡河。

屈子沉江君赴水,人间自古恨遗多。

最后那句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是“人间自古别离多”,但是这样一来,投江赴水的原因便被隐去了。“人间自古别离多”倒是可以和“一引箜篌今尚在”凑在一起,但这样写的话,和其他伤别诗也没什么两样了。

其实《君臣》撞韵,这首诗连韵,撞韵还可以说成是别有美感,连韵却实在有点摆烂了。然而短时间内实在想不出同样意思却不撞韵不连韵的词句,而且这两首诗读起来还挺顺口的,没觉得有什么滞涩。算了,不想了,“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是更大的忌讳。我累了,就这样吧。

诗呈上,纱帐中人却道:“不过是一狂叟,如何能与屈子相提并论?”

皎皎道:“可如果看到一个白发老人,不顾他人劝阻,不顾大浪滔天,执意向水中走去,如果不知道那是屈子的话,会不会觉得他发狂了呢?会不会笑他暴殄轻生呢?屈子投江,狂叟赴水,不过一个知道原因,一个不知道原因罢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