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花六照(60)

二、击败董文渊与何顺安。董文渊饮誉棋坛二十余年,未满二十岁,即击败当时的国手“七省棋王”周德裕,震撼棋坛。杨官磷初到香港时,也曾败给董文渊一局。但自一九五二年杨成名之后,杨董先后比赛数十局,都是杨官磷获胜。尤其最近在武汉之战,杨更是大捷,在八局对赛中,董仅胜一局。何顺安是华东一流高手,成名在董文渊之后,但攻杀凌厉,却在董上。他在去冬今春,曾先后打败陈松顺、李义庭、朱剑秋等高手,于是在今夏挟战胜群雄之威,在上海和杨官磷作十局大赛,结果杨五胜五和,又以压倒之势大胜。

七雄之争 一人称霸

三、七雄夺鼎,保持长胜。广州是全国象棋高手最多的城市,今年春岭南文物宫主办“七雄夺鼎赛”。七雄乃:杨官磷、陈松顺、卢辉、袁天成、覃剑秋、朱德源、陈鸿钧,都是棋坛上顶尖儿的人物。结果杨官磷雄据擂台,任由六雄轮流攻打,又保持了不败的纪录,夺得银鼎。

四、战胜李义庭。李义庭是最近两年最突出的棋手,前年在上海棋坛出现时,年方十六岁,就击败朱剑秋、侯玉山,迫和陈松顺、董文渊、何顺安等名手,当时杨官磷和他对弈四局,也是比对成和。今年春他到广州比赛,又击败陈松顺,声名更著,有“棋坛慧星”之称。但最后碰到杨官磷,却以四和二负见败。其后几次公私对弈,也是杨官磷占胜。杨官磷初遇李义庭时,大抵因摸不住对方家数,才被对方战成平手。其后,杨官磷每战都采紧密缠打的对杀战略,李义庭究输在欠缺经验,走对攻局就不是杨官磷的对手了。

阐扬弈艺 大有功劳

除掉这几场重要的战役外,其他名手如谢侠逊(以前有“棋坛总司令”之称)、宝国柱(华东棋坛名宿)、林奕仙(棋坛老将,一九三一年曾代表华东至香港比赛,有“中炮大王”之称)、罗天扬(李义庭之师,湖北名宿)、朱剑秋(与周德裕、董文渊并称“扬州三剑客”)等,也都先后败在杨官磷之手。

杨官磷不但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而且对弈艺的阐扬,也有很大贡献。例如在布局法上创新式五六炮开局法,独成一家;对古谱拆法的错误,如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等,都有所纠正,详列著法,真可说是“探古人未载之秘,穷古人未得之源”。

论局著书 句句精辟

象棋自印度传入中国,历代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中国象棋,在民间流行的普遍,远超于任何娱乐。千余年来,名手辈出,但论成就之大与际遇之佳,杨官磷都是第一人。照中国今日棋风之盛,我们有理由相信“后有来者”,但“后来者”却必须吸取前人的经验,因此对“前无古人”的杨官磷棋艺,实在是每个有志于学象棋的人,都该研究的。所以杨官磷《棋国争雄录》的出版,可说是棋坛的一大喜讯。

在《棋国争雄录》中,杨官磷将他与各方名手的对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对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详加评释,固可供读者揣摩,俾熟习各派大师的著法。是故既可作学习之资,亦可作棋坛文献。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每局之后都附有杨官磷好友王兰友的按语,对于战况经过,赛时气氛,都有极其生动的描述。当其在报上发表时,由于按语是根据每日战情写的,结果如何,当要看“明日分解”。其紧张精彩之处,就有如读武侠小说一样。现在全书出版,读者对每个战役,更可观其全貌,读起来当可更增加兴趣。

(一九五五年十月八日香港)

九连霸胡荣华

作者:梁羽生

跃马驱车,投鞭处,几人失色!并世英雄谁抗手,粤东老将杨家帜。

在象棋史上,像胡荣华这样早熟而又成就辉煌的棋手是极之少见的。

少年十五二十时,干云豪气捋龙须。

一战群雄俱俯伏,顿教棋国换旌旗。

一九六零年,他第一次从杨官磷手中夺得了全国象棋冠军的宝座,那一年不过十五岁。杨官磷则是三十五岁,年纪比他大了一倍有多。

从一九六零年开始,至一九八零年,他坐了二十年的冠军宝座。年纪之轻(十五岁即成国手),与获得冠军次数之多(连续九届),在中国象棋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九七七年,他在中澳象棋友谊赛的最后一晚,曾作了个别开生面的个人表演赛,闭目同时下四盘棋,对方都是澳门棋坛高手。结果两胜两和,令人叹为观止。但据笔者所知,他曾经在公开的表演赛中有同时下十二盘闭目棋的纪录。据说他最多可以同时下十五盘闭目棋,那更是令人难以想象了。

“有没有天才?”曾经是引起许多人争论的题目。但如果把“天才”解释为某一方面的特殊才熊,那么似乎是应该承认有的。

在象棋史上,像胡荣华这样的天才固然是罕见,但足以称为天才的棋手还是可以数出好些来的。如清代著《梅花谱》的王再越,著《反梅花谱》的巴吉人,及以《石杨遗局》传之后世的杨健庭与名字已失传的石某等等都是。近代有华南“棋仙”之称的钟珍也可以算得是个象棋天才。不过成就大小不同,未必比得上胡荣华就是了。

原因是胡荣华生在今日,比他们“幸运”得多!

他是在新中国培育之下成长的天才,所走的道路,和老一辈的棋手不同。

老一辈的棋手,比如说杨官磷吧,五十年代初期,就曾经在香港的修顿球场摆过“棋档”,当时在“棋档”下棋,一般是一盘棋“彩金”一元,甚至有少至五毫的,他就靠这点微薄的彩金维持生活。假如他不是回到内地,得以衣食无忧,专心棋艺,恐怕也未必有后来的成就。他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的老艺人。

胡荣华的道路就简单得多了,他在象棋方面的特殊才能一被发现,十一岁那年即被吸收进上海的象棋代表队,有名手何顺安、徐大庆等人给他辅导。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秘密”,“天才”常有,但适合于“天才”发展的环境则不易求。有了天才,还得有培养天才的土壤。

我们还可以举清代的象棋大师王再越为例。

中国象棋的棋谱有两部经典之作,一是《橘中秘》,一是《梅花谱》。《橘中秘》是明代象棋艺术的总结,由朱晋桢编成书,那些局法是经过许多人心血集成的,每一局法最初的创造者是谁,已是难以查考了。《梅花谱》则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象棋大师王再越著的。《梅花谱》的影响比《橘中秘》更为深远,直到今天,它的《屏风马破当头炮》的几个局法,还是有它的实用价值,可说是中国象棋宝贵的遗产。

这位给中国象棋提供了宝贵遗产的天才棋手王再越,他生前的情况是怎样呢?《梅花谱》序言中说:“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己,康熙年间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爰成方则,名之曰梅花谱。”序言是谁写的,没有注明,很可能就是王再越的夫子自道。

从序言中可以看到,他生前的情况是怎样穷愁潦倒,以不世出的棋艺天才,竟“一身坎坷”,“世无知者”!何等可悲的“命运”!事实也是如此,他的《梅花谱》写成后,无钱刻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是靠抄本流传。这情形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情况一模一样。中国最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的《红楼梦》,最初也只是在好友中手抄传阅的。印之成书,那已是在他死后多年的事了。

中国象棋由于它在各个阶层普遍流行,精通虽难,学会却易,所以出身贫苦人家而有象棋天才的人,还可以有发展他们这方面天才的可能。虽然在旧社会中还是有种种限制,但比起其他学术艺术领域,天才所受的限制已是少得多了。

梁羽生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