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陵台(36)

作者:燕折雪 阅读记录

华清池旁,画栋飞甍,一步一阶,一窗一扇,飞檐廊墙,无处不见灯盏。珍珠似的灯烛沿着墙廓桌案散落勾勒了一串又一串,莹莹地冒着盈润的光。

而华清池里,圆圆叶叶挤挤挨挨,不见水面,却有一点一点的光芒自千瓣莲心中亮了起来。

华滟高坐台上,有几分惊奇地停下和太子妃说话,扭头去看华清池里宫人划着小船,手持一只铜制莲花样式的火引,倾身往莲心里一探,便又有一朵莲花灯颤颤巍巍地亮起来了。

渐渐地,那小船周围的花一朵一朵地亮起来,千瓣莲花朵繁重,而花芯灯火又极亮极清,幽幽莲香映着重重莲瓣,灯火辉煌而妖娆。

华滟忽觉眼前一亮,仔细凝神看去,才发觉这点灯的莲船不止一艘,沿着华清池曲折的岸线同时有数只如叶般轻飘的小船同时出发,各自点燃了各自周围的一片。灯火四面八方地连成一片,最后在池心汇拢了。水波淼淼,灯火粼粼,天边晚雾渐渐散开,露出繁星点点,倒映在水里,一时不知水里是天的倒影,还是天是水的掠影。

华滟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不敢大声出气,恐惊天上人。

此情此景,恍若满船清梦压星河。

华潇在她身边轻笑出声:“如何?此景可堪配父皇诞辰?”

华滟讶然回头,见他身着太子衮服,腰束玉带,长身玉立,一手提着一盏千瓣莲花灯,乍一眼看去竟如刚从池中采上来的。仔细一看才晓得,原来是竹骨用绯色绢纱制成的。

华潇把手中莲花灯交予她,含笑着和太子妃点头示意,又抱过他的长女,那个名唤“团团”的玉雪可爱的小女孩儿,在太子妃身边坐下。

他俯视这如烟如梦的美景,长舒了一口气:“半年来奔波,总算了结了。”

华滟这才知道,长兄终日奔劳,竟是为了此景。

在最初的惊艳过后,她凝视着眼前流光溢彩的万物,不知为何,心里竟生出一点不安来。

她十六岁,虽有时协助太子兄长调用缇卫处理一些见不得的光的事情,但终究因着女儿身之故,不曾参与朝政。

然而就算她这样不识政务的内眷,也晓得如今大夏内忧外患,东有黄河改道水泛成灾,西有终日不雨枯涸干旱,南有百越,北有鞑靼……他们却在行宫这样奢靡,只为替天子祝寿。

仿佛是猜到她心里所想,太子拍了拍她的肩。

华滟回头,见太子莞尔而笑,语调和煦如春风:“不要多想。今日万国来朝,正是昭彰我大夏恩泽的时机。”

华滟眉头凝聚的轻愁,微微舒展开了。

不知藏在何处的掌仪司演奏起了宫乐,礼乐声悠扬,随着隐隐花香一同飘入来客的耳鼻,叫人不禁闭目沉醉。

然而过了片刻,太子却有些焦急:“已过了时辰了,父皇怎么还未到!”

他们入座的时辰是严密定好的,不可能出现无端缺席的情况,更何况皇帝不仅是大夏的帝王,更是今夜晚宴的主角!

眼下连更远处的低品臣工都入座了,皇帝却依然不见身影,太子便有些按捺不住了。

再看对面,奚贵妃也正招来宫人耳语着。

他们的座次,皇帝为上首,次一等皇后之位空着,左侧下来时太子、太子妃、二皇子、华滟。三皇子和四皇子还小,便都跟着各自的母亲坐在右侧的嫔妃处。他们身后是宗室子弟,诸如柔蕙郡君华沁、延平郡王华谧等,便分了尊卑列于其后。

再下一台,左侧坐的是大夏重臣,诸如内阁辅臣等,右侧则坐在朝见的使臣。最末散坐在亭台楼阁间的,虽能欣赏美景,却无缘得见天颜了,是此次随扈的其余臣眷。

皇帝不在,礼乐声再悠扬,却也压不住人们的骚动。

华潇抬眼一瞥,看到扶桑的使臣在座位上有些蠢蠢欲动地扭动着身躯,想要越过身前的矮案同鞑靼使臣交谈,他寸寸收紧了手心,一只轻薄小巧的琉璃杯盏片片散落,沾染了鲜红的血。

正要他要忍不住起身去寻皇帝时,余光垂幔一抖,张胜全扶着皇帝慢慢地走了出来。

四周声渐息。

皇帝在御座上坐稳了,十二冕旒微微晃动。

张胜全高声道:“觐见——”

丝竹礼乐声大作。

华滟随同众人起身,参拜。

叩首抬头的一瞬间,她好像看到皇帝的脸色,死一般苍白。

第33章 月斜楼上五更钟13

皇帝没有说话。他只是简单抬了抬手, 就有张胜全忙不迭地替他出声。

“起——”

华滟起身。

站在她前面的太子趔趄了一下,她和太子妃同时伸手扶住了他。

在看到华潇转过来时的苍白脸色时,华滟意识到, 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三叩九拜之后,礼乐换了支曲子,轻扬地演奏起来。太子寻了个时机,悄悄起身退下了。

华滟看他皱起的眉头和紧抿的唇角,把将要说出口的话又吞了下去。

太子妃借着抬手敬酒的机会,一只手在衣袖下伸过来, 握住了华滟的手。那手也是冰凉的, 带着些微湿湿的汗。

“别怕。”她说。

华滟点点头。一腔心神全放在皇帝和太子的身上,思虑着那能叫他们烦恼的事情,有些漫不经心地拨弄着眼前的精美菜肴。

耳边山呼万岁声不绝, 如潮水般, 从脚底下的华清池旁,一层一层地覆盖翻涌上来, 直至侍礼官提醒,该由皇帝致辞开宴了。

岂料皇帝咳嗽了两声,声音竟是沙哑无力至极,华滟听得悚然一惊。

父皇这是……

好在皇帝虽无甚气力, 但总算强撑着把话说完了。

便有特意挑选出来的中官,一层一层地把御音传至最下面, 好叫那坐在细枝末节里的宾客也能聆训帝意。

只是碍于皇帝显而易见的不适, 原定的时长要缩减不少。宗亲宠眷们, 仿佛也感知到了一点不安, 在皇帝看不清的角落窃窃私语起来。

华滟挺身坐着,数不尽的喁喁低语从身后传来。

她垂首, 不动声色地将视线环视了一圈。

她微微蹙起了眉头。

太子还未归来。

华清池畔。

千瓣红莲灯盏环绕着的一处不起眼的水榭里,温齐与另外几位微末的勋贵们同座。

在离他们不远处,就立着一位“传音侍者”,他不断地接过小宫人们送来的布帛,匆匆看一眼上面的字迹后,就提神吸气,用最圆润最动听的声音倾吐着来自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训喻。

这御音,自然也如那些被传抄至边境的邸报一般,语言圆滑,措辞优雅,每一句话都不厌其烦地加入许多修饰的词语,将之点缀得雍容典雅。

语毕。

只是——温齐随着人群站起来,微微扬了扬眉——这道致辞,或是说圣旨,是不是太短了些?特别是末尾,竟有些匆匆中止的意味。

他抬头,朝侧上方恍若空中楼阁一般光彩辉煌的玉台看去,幽蓝色的眼眸里凝结了深邃的光。

下一瞬他又微笑着回过身去,不露痕迹地挣脱开喝的微醺攀上他手臂的宣平侯,委婉道:“抱歉,在下家中早已定下亲事,只恐配不上贵千金……”

酒过三巡,众人大多数都放松下来,有人端着酒杯互相致意,有人醉醺醺地朗声吟诵新做的贺诗,还有人甚至爬上了停在池中的小舟,手脚并用的在划水。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夏皇帝都是宽容且仁厚地默许了一众臣子这失礼的行为。毕竟,他是以宽仁著称的天可汗。

今日也不例外。

开宴之后,皇帝暂且起身离座,去换下一身庄重的冕服。

三皇子被乳母喂了些食物后,便吵着要回去睡觉,他才五岁,自然不愿意在宴会上多待。奚贵妃被他闹得焦头烂额,抱着他哄了又哄,也没能哄得他安静下来。而四皇子被他带的也开始大声啼哭。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