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813)

陈达还要客气几句时,自己的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咕叫了一声。身为如假包换的庄稼汉,他的脸立刻红了,陈宝儿则是老老实实地点头说道:“谢谢大叔,一大早出来时吃的馒头,现在确实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赤毕顿时哈哈大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有什么好客气的。走,先去填饱了五脏庙!”

时隔十数日再见杨銛和鲜于仲通,杜士仪便敏锐地察觉到,两人对自己的态度更添了几分恭敬和谨慎。知道这是因为那桩案子的效用,他也不捅破,只是在杨銛一再顾左右而言他时,他懒洋洋打了个呵欠。果然,今日话语格外少的鲜于仲通突然开了口。

“听说明公要在城北十八里处造池蓄水,如此可造福附近数千亩农田?恕我直言,造池之外,原本的渠也已经不够用了,倘若能够再其南引渠数百里,便不止是惠及数千亩,而是整个城北上万亩农田!鲜于氏虽不比李家扎根蜀地多年,家大业大,但如此造福生民之举,却也不会落于人后,愿出钱一千贯资助明公,在建池之外再行引渠灌溉农田!”

杜士仪见一旁的杨銛瞠目结舌,显见没料到鲜于仲通竟然如此大手笔,他不禁笑了起来。身为一县长官,有人愿意资助公益事业,他自然乐见其成,哪怕这种公益事业带着利益成分。于是,他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因笑道:“仲通能够如此急公好义,我代成都上下百姓谢过了。”

这突然便直呼鲜于仲通表字,杨銛顿时暗自腹诽这年头出钱的便是待遇不同。然而,杨家的田地又不是他一家的,伯父杨玄琰决计不能撇开,再说这么大的开销,自己也不能做主,即便他如坐针毡,却也只能看着杜士仪和鲜于仲通仿佛把他遗忘似的一来一回说话。直到最后鲜于仲通起身之际,他方才陡然想到了一件事。

杜士仪不是和玉奴有过小小的缘分吗?下次他不如直接把玉奴带来,至于理由,就说让小丫头当面拜谢好了!

杨銛和鲜于仲通这一走,杜士仪方才真正舒舒服服伸了个懒腰,随即想起刚刚赤毕通报时提到,陈宝儿与其父陈达已经到了。他出了书斋到外头招来一个从者一问,随即就往后头客院缓步行去,快到其中一间客舍门口时,他就听到里头传来了那个印象深刻的清亮声音。

“阿爷,我不吃了,这些饭菜,你带回去给阿娘和大兄二兄吧!”

“你自从当初听过那个……孔什么让梨的故事,就一直什么东西都让着你大兄二兄。这回连阿爷都是沾了你的光,怎能还能又是吃又是带?明公固然和气,可也不能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的福气。”

“可我在家里本该干的活,也都是大兄二兄抢着帮我干了的。”陈宝儿的声音一下子低了下来,却是嗫嚅道,“阿爷若不肯……我对赤毕大叔去说!”

听到这里,杜士仪便笑着说道:“不用对赤毕说了,你阿爷回去的时候,让他多捎带些成都特产给你家里人,也好过个肥年!”

第411章 良才美质

再见杜士仪,陈达顿时充满了局促不安,而陈宝儿则大喜过望地疾步迎上前来,深深躬身后便抬起头来问道:“明公,真的能让我阿爷捎些成都特产回去给我阿娘和两个阿兄?要真的如此,就扣我一年工钱……不,两年……”

看到小家伙欢喜地说话都语无伦次了,杜士仪登时哑然失笑,随即便冲陈达问道:“谁说我要宝儿到成都来,是让他来做事的?”

“啊?”陈达顿时愣住了。想到那之后他打探得知,杜士仪出自京兆杜家,世代的名门望族,在京城便连天子都是想见就见的,一时心里发毛,一路上全都在嘱咐陈宝儿到了成都后跟从左右做事,务必要小心谨慎,决不可再如从前那般大大咧咧,可这会儿杜士仪的话,着实让他迷糊了。于是,他有些艰难地吞了一口唾沫,这才期期艾艾地问道,“明公不是要宝儿随侍左右,那为何……”

那为何还要陈宝儿到成都来?

“我身边的人足可够用了,他才十一岁,换在那等殷实人家,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纪,我怎么忍心差遣他?”杜士仪看着陈宝儿那黑亮的眼睛,笑着轻抚那两鬓垂髫,这才抬头对陈达说道,“我是看中了他的胆色和资质,打算留他在我身边好好读书。至于闲下来的时候,帮我整理一下书斋里头的书,往来的书信,还有其他手札,想来这些都是他力所能及的。”

这是陈达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就连陈宝儿都愣住了。陈达原以为杜士仪说张家村中没有名师,不过是出于怜惜,再加上儿子关键时刻那大胆陈情,可没想到竟真的是惜才。而陈宝儿则是瞪大了眼睛,有些忐忑地讷讷说道:“明公,我只读过论语,诗经也只粗粗读过半本,其他的书都只是听人念过,不解其意……”

府天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