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懒皇帝+番外(231)

  华夏大地上的运河是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开挖。官家望着眼前这些在战国时期几国交界的河道,好像穿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看到了诸侯争霸天下的盛况,看到了荀子传人李斯和始皇帝决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烧《秦纪》以外的诸侯史书”的乱世英雄风采。

  诸侯争霸是好事,有战争才有和平和统一。始皇帝统一天下也是大好事,可是这些到了儒生们的嘴里就是兼并天下,死伤无数。

  始皇帝废除诸侯分封制,置郡县,彻底打破奴隶社会残余,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进步,可是那些儒生们偏偏反对说大周礼定天下···当克己复礼,分封亲族为王。

  始皇帝要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要打外族,要把原本六国的国主、家臣、死忠奴隶们都借机消耗掉,那些儒生们纷纷跳出来说他好战,残暴不仁,建议他“以德服人”。

  厚今薄古,而不是以古非今。更何况被坑杀的那些所谓的“儒生”,大多都是一些坑蒙拐骗的方家术士、抱守残缺的原各诸国家臣。

  “孩儿记得《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也是就是说始皇帝不光没有动医术、算法这些书籍,就连收上来的书也都留着没有大肆烧毁。”

  所以,后来的儒家文人给予秦始皇的评定是夹带私心蓄意报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浩瀚烟海,写史书的人也是儒家人,后来的儒家更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内容。官家对此没有任何异议,是人就有私心,这很正常。

  太上皇嘴角微微抽搐,望向儿子的目光小无奈--儿子的大眼睛太亮太透,看待这些历史上的争执不带任何感情和感触。

  “之所以‘焚书坑儒’一说能够广为流传,并且为世人所接受,那就是有其道理。世人需要对曾经的历史做一个结论,需要一个正邪和‘邪不压正’的传承。”

  亲爹细细的教导儿子,世上的事儿,没有人关心真正的事实如何,这是常态不假。但秦始皇的这个事儿,它是必然和自然各种发展演变出来的,一个最合乎“天地人、情理法”的结果。这不是某个人或者儒家群体的私心,也不是无知的错误或者是非的颠倒。

  更不是人类的“无情无义”。

  官家乖乖的听从教导,沉思片刻后很有体悟的说道:“孩儿明白了,谢谢爹爹的教导。孩儿现在站在两千年后看到这些,和每个时期真正活着的人,是不一样的。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人们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做出取舍,做出最好的选择。”

  太上皇很高兴,儿子学任何东西都不固执己见,敞开心胸接纳万物之灵慧,这一点他也比不上。

  “爹爹知道你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对。不过你也知道群龙无首的害处,各家学术纷纷扰扰,各说各话,朝廷总要有个说法。董仲舒融会贯通,百家归一,取名儒术,虽然有其私心,但总体上还是维护了百家学术的要义的。”

  “再到五代十国武人乱政、民不聊生,太=祖皇帝建国后仰文抑武,出言‘皇家和士大夫共天下’,原因当然是更多,更复杂。”

  官家安静的倾听,太上皇语重心长的和儿子讲道理,要在大宋来一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技艺大发展,这个他不反对,火器的功效他看在眼里。但是大宋的朝野上下面对“百家学术”,需要一个“群龙之首”。

  就好像大宋需要一个帝王,而且只能是一个帝王一样,多了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就算是读书进学也不懂这些大是大非,军政大事的普通百姓,他们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而我们给儒家占一个“群龙之首”的名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

  官家点头又摇头。

  继续给儒家一个名头他非常同意。可是儒家有些人在折腾的那些儒释道三家结合的理学,他非常的不认同。佛道两门的出世理论,不应该牵扯进百姓生活、国家大事。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不是任由那些打着佛国、道门名义的人摆布的“木头”。

  “孩儿认为,儒家这些年发展下来,已经有些得意忘形,甚至是畸形。理学以文乱国祸民,还是需要打压。若是任由其发展,几百年后华夏人的日子孩儿不敢想象。但是爹爹说的对,儒家思想当变则变,老百姓需要一个引导。”

痒痒鼠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