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太子妃的这件大事+番外(123)

作者:春上水 阅读记录

“走,回府。”

丑时一刻,大臣们受召进宫议事。

宫门口遇见姜绪风舅父宋大人,各位大人巴不得把耳根子咧到脑后,纷纷围着宋大人不经意的拍马匹。

而之前宁王一派的官员面如死灰,现在应该不能叫做宁王了,姜绪朗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意图造反,已经被贬为庶人,压在宗人府里听候发落。他们这些之前亲近姜绪朗的官员还能有好日子么,一个个都恨不得把脑袋藏起来,夹着尾巴做人。

出乎意料的是,姜绪风的态度很是平常,昨夜发生了那样的大事,他都没有什么怒火。只是有条不紊询问大臣们的意见,然后再安排下去,到也让那些提心吊胆的官员舒了一口气。

最后提到对于姜绪朗的处置,大臣们都有些面面相觑,姜绪风一派的自然是希望除之而后快,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可他们都不愿意先说出口,不约而同的看向宋兆。

宋兆心里暗骂,又瞄了瞄太子的神情,他竟也瞧不出太子殿下的打算。

就在此时,殿外响起杂乱的脚步声音,一直伺候康德帝的项公公满脸悲切,顾不上礼仪,‘扑通’一声,重重跪在姜绪风面前:“太子殿下!皇上,皇上,驾崩了!”

连续落了一夜的雪突然就在此刻停了下来,沉闷的丧钟声响彻整个京城。

第92章

皇后分给温璟一个颇为重要的‘任务’,处理死于叛军刀下的宫人们安葬事宜。

对于即将成为新六宫之主的温璟来说,这无疑是个好差事。可兰苕却有些忧心,若是娘娘处理的妥当,那自然是赢得了名声和人心。

但这也是性命攸关的事情,无论生前如何,世人都讲究一个身后之事。若是稍有不当,宫人私底下便会议论纷纷,难免会有人怨恨,生出是非来。

温璟却是心中有数,人这一生经历的事情多了,哪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而且大雍数代下来,也不止一次发生过宫乱,具体的处理方式都记录在册,温璟只需借鉴前人做法,稍加改动即可。

温璟提笔写下几项具体的安排,指着人事的册子道:“竹云,你亲自跟着内侍省的管事前去,要求各处整理出一份伤亡的名单。”

“家中有家人尚在的,便给他家中发五两银子算作丧葬费用。没有家人亲眷的,便好好安葬在京郊。”

“我是不管过程如何,只看结果的。凡有错报漏报,或是为了贪那五两银子欺上瞒下的,都唯管事的是问。”

凤仪宫正殿之内,穗荷姑姑陪着皇后整理着私库。

瞧了瞧宋皇后的神情,斟酌着试探:“娘娘,刚刚太子妃已经遣人去了内侍省。”

皇后手里拿着一个雕刻成牡丹花的红玉玉坠爱不释手,只淡淡的应了一声:“好事,这温氏脑子还算聪明。”

穗荷又犹豫了片刻,忍不住问道:“娘娘,待殿下登基,这后宫......”

她话没说完,被皇后一个眼刀堵了回去,皇后的声音有些严厉:“本宫好歹是养了太子一场,他什么性子本宫最是清楚。”

“本宫若想保住宋氏的荣华富贵,也不求宋氏还能鼎盛,但皇室总要有一个出自宋氏的血脉。而想要如此,便要做出让步,后宫大权也只能交到温氏手中。”

皇后又瞪了一眼穗荷:“你怎么越活越回去了。”

皇后一句玩笑话,却让穗荷姑姑一下惨白了脸色,还没等她跪下请罪,外面突然传来沉默钟声。

皇后猛地转过头去,这钟声她可太熟悉了,先帝驾崩之时她曾听过一次。

而伺候的宫人们早已面色大变,一股脑的全都跪了下去,不管哭不哭的出来,全都掩面低泣。

皇后与温璟匆匆赶到两仪殿,姜绪风跪在康德帝的龙榻前,眼眶通红,满脸悲伤怆然。

宋兆跪在姜绪风身后,也是一副强忍悲痛的样子,跪行到姜绪风身边:“殿下乃是国之储君,国不可一日无君,请殿下遵照祖制,安排先帝丧葬之事,择吉日登基。”

自年龄渐长,又后继无人,在朝中就失去存在感的杜太傅,此时一头叩下,高声呼道:“臣跪请皇上节哀。”

紧接着其余的众位大臣便也跟着高呼:“臣跪请皇上节哀。”

姜绪风与诸位大臣就这么心照不宣的三推四请之后。

姜绪风先是冲着康德帝方向重重叩下:“孤承蒙父皇厚爱,自幼被立为储君,今承袭大任,定然心系天下,励精图治,扬我大雍国威,不堕先祖威名。”

随后姜绪风的眼泪便掉了下来,殿内瞬间哭声连成一片。

虽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对于久经风霜的皇宫来说,丝毫变化也没有。前朝后宫都有条不紊,康德帝的灵堂设在了长宁宫,停灵七日便择吉日下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