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太子妃的这件大事+番外(151)

作者:春上水 阅读记录

温璟一时也说不出其他的话来,她身为女儿,自然是想让父亲平安,远离战事。可事关边关百姓,温璟从内心里也无法将阻止的话说出口。

待到温知南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宫道之上,温璟面上的笑意也渐渐淡去。

兰苕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温璟的神色:“娘娘,侯爷英武,西北之前也打了一场胜仗,娘娘别担心,侯爷定然能平安无事。”

温璟淡淡的应了一声,微微敛了眉,打仗的事哪有什么定然。胜负都难料,若是赢了还好,输了......温璟想都不敢想。

再回到两仪殿的时候,姜绪风瞧见她神色平平,问道:“皇后可怪朕?岳父年纪大了,朕本该让他在京中颐养天年。”

温璟诧异的抬头对上姜绪风的眼睛:“皇上怎么会这么想?”

她又柔和了一些声音,头轻轻靠在了姜绪风的肩上:“臣妾为人子女,心中难免有些忧心。可父亲不止是臣妾的父亲,还是皇上的臣子。父亲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皇上一心为了大雍和百姓着想,臣妾怎么会怪罪皇上呢?”

温璟不会让父亲的功劳白费,不是邀功,而是最起码要让皇上心中有数。

果然,温璟一番话后,姜绪风心中又偏向了温家几分。

姜绪风拍了拍温璟的后背:“朕都已经安排好了,岳父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朕也希望岳父能平安回朝。”

温知南要去北边的事,朝中并没有几人知晓,他又选了夜间秘密出城,更是没什么人注意到。

而后宫之中,慧妃一直在找捧杀皇长子的传言源头,她心中是有怀疑人选的。

素问亲去查的,背后之人做的隐蔽,素问也是花了不少的功夫,七八日的时间终于有了结果。

慧妃手里拿着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将来龙去脉,哪些人参与都写的一清二楚,看见最后的那个名字,慧妃惊讶的挑起一边的眉毛:“静美人?”

静美人便是原太子府中的曲承徽,她一直都没什么宠爱,进了宫得了个美人的位份之后,就一直按部就班的度日。如府中一般,像是一个透明人。若不是此次事涉及到她,慧妃都快忘了有这么一个人。

“本宫与她无冤无仇,甚至从未相交,她又为何来害本宫的皇长子?”

素问查到静美人时,也是一头的雾水,此时却有几分想明白了:“娘娘,静美人又不受宠,在宫中也没有什么根基,此事却做得周密谨慎,甚至能瞒过咱们整个临华宫,奴婢觉得静美人背后想来有人帮忙。”

慧妃自然也是如此想的,她冷冷的扯动了一下嘴角:“除了寿康宫那位,本宫不作他想。”

素问一时也犹豫起来,要是太后,事情可就难办了。素问脑中一闪,想到了另一处,犹豫的问道:“娘娘,会不会是皇后娘娘,皇后娘娘毕竟还没有嫡出子嗣......凤仪宫那边也一直都没什么消息。”

“皇上看重咱们皇长子,也难免凤仪宫会紧张,想要让咱们皇长子失了圣心也不一定。”

素问越说越觉得自己或许猜的没错:“不知娘娘还记不记得,原在府中的时候,静美人的姨母病重,特向皇后娘娘求了恩典回家看望,自那之后静美人就很是推崇皇后娘娘。”

慧妃本来是没想到皇后身上的,她心里觉得皇后是不屑做这些事的,然而到底是子嗣的问题,也说不准。

她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矮案,还是不确定,却没有否定素问的话:“此事本宫心中记下,无论是寿康宫还是凤仪宫都要从长计议,不可轻举妄动。”

六月中旬,西北又传来了战报,这回天平似乎没有偏向大雍,西北军与柔然勉强打了一个平手,却是伤亡惨重,顾准又连连上奏请求军饷。

姜绪风的低气压蔓延到朝堂上,众臣子谁都不敢谏言一二。

而承恩公宋兆竟是在早朝之后直奔两仪殿,请缨为前线送粮草军饷。

第113章

承恩公在太宸宫前涕泪横流,一刻钟过去,两仪殿内却毫无动静。

宋兆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恨,依旧躬着身候在殿外,一动不动。

两仪殿内,姜绪风懒散的靠在矮榻上,殿内一片寂静,宫人们都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脚尖。朱湛掀了掀眼皮去看皇上的神色,姜绪风的神色平常,嘴角甚至挂着一抹笑,朱湛一抖,又立刻低下头去。

穗荷疾步走进寿康宫正殿,脸上带着些焦急,额角都被汗水染湿了:“太后娘娘,公爷进宫了,现下一直在两仪殿内求见皇上。”

太后本研究着桌上的残局,闻言,将手中的棋子落到了棋盘上:“兄长这是要做什么?”

太后的语气里含了一丝恼意:“哀家告诉过他几次,皇帝不是先皇,兄长如此,岂不是要将整个宋氏都拉下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