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126)

作者:不吃小南瓜 阅读记录

随着更多的人士发表相关看法,舆论热度又渐渐火热起来,大部分人还是支持王浩的,认为即便是以前有过失误,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王浩到西海大学马上有了很多成果,说明他个人水平非常的高。

如果东港大学被辞退以后,就没有办法再找到类似的工作,他也不可能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工作者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不过其中一部分认为科研工作者是特殊的,反倒是一些其他部门的领导者、工作者,因为自己的决策或者个人失误给国家带来损失,理应背负一定的法律责任。

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认为,科研工作者的失误,给国家带来损失,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处罚。

等等。

舆论就是这样。

不管针对任何事物,总是会出现不同的看法。

哪怕是一些盖棺而论的事情也一样,总会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

当舆论渐渐发酵的时候,也被西海大学注意到了。

综合楼办公室里一片沉默。

朱萍、颜静、罗大勇以及张志强几个人都在,他们一边刷着评论,也不断的看向王浩。

即便网络上的评论,大部分都支持王浩,但他们知道这个事情,很可能是王浩的软肋。

他们不太敢说、不太敢问。

大家一直都对东港的事情闭口不谈,到现在舆论上再次出现,他们只是看看新闻,也对王浩稍稍有些担心,任谁的‘污点’被翻出来,不管有再多支持的声音,心里肯定也不好受。

这时候,系主任忽然走到门口,问了一句,“王浩教授,有个省电视台记者打电话过来,想对你做一个简单的电话采访。”

王浩正坐在办公桌前刷着舆论信息,但并不像其他人理解的那样很难受,心里倒是感觉有些好笑。

科研工作者该不该受到优待?该不该有个更宽容的环境?

这还用讨论吗?

如果做研究没有成果,给国家带来了损失,科研工作者就会被追究责任,那么谁还去做科研工作?

绝大部分研究都是没有成果的,即便是有成果的研究,也很难实现预想中的目标。

那些大企业也都会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的经费,但要说产出肯定高过经费吗?

这可不一定。

他正思考着的时候,就听到了门口的问话,想了下还是点点头,“好吧。”

起身,就跟着过去了。

电话对面记者已经等待多时,直接进入了提问模式,“王浩教授,现在网络上都在谈东港的实验问题,作为当事人,你能具体谈谈吗?”

其实记者提问以后,都不觉得王浩会回答。

换在其他人身上,肯定会对此避而不谈,毕竟是曾经的污点,遮掩过去就是最好的办法。

系主任也给了王浩一个眼神,意思就是,“别说这个。”

王浩则是笑笑说道,“我可以很具体的跟你说一下。”

“我在东港博士毕业以后,被邀请进入合金材料实验室担任助理研究员,负责实验数据汇总、计算。”

“那段时间实验进展非常顺利,好多人都认为马上就有大成果了,但忽然有一天,马文钧忽然说数据错误,周晓龙也这么说,三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

“我当时就感觉不对劲,再去实验室,大家就都说我做的数据有问题。”

“我到自己的电脑上查了一下数据,从头到尾的仔细验算,也没有发现任何的错误。”

“很快,我被停职调查,然后就被学校辞退了,前后只有三天左右。”

“这就是整个过程……”

王浩对着电话一口气说完,随后感觉浑身轻松了许多。

自穿越以来到现在,他还是第一次正面谈到这个问题,记忆里的信息就只有这么多,前后过程非常的简单。

具体中途发生了什么,就真是只能靠猜了。

第九十九章 内幕!肯定有内幕!

对面坐电话采访是北疆省电视台记者王俊莹。

王俊莹来做采访只是希望王浩说一下对网络舆论焦点的看法,也就是针对‘科研工作者出现错误带来损失’的问题。

王浩是东港实验新闻的当事人,他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来说一说自己的亲身感受。

王俊莹并没有什么坏心思,她代表的是北疆省电视台。

王浩就是北疆省高校学术的明星人物,他连续完成数学基础类研究,不只是在国内有影响力,放在国际上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力。

北疆省并不是学术大省,对待学术明星人物还是很重视的。

就像是马文钧做出的判断,科研工作者需要要树立正面形象,过去的污点之类就是一带而过,即便采访过程中,出现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话,做报道的时候都会剪切掉。

所以王俊莹就是听一下王浩怎么说,也根据他的话对舆论焦点进行回应。

她完全没有想到会听到这样一段话。

王浩的回答非常出乎意料,根本就没有谈舆论的焦点问题,而是说曾经的东港实验事件,自己很简单、快速的,甚至可能是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就被东港大学解聘、开除,一切的责任都归在了他的身上。

王俊莹听罢沉默了一下,深吸一口气问道,“王浩教授,您的意思是说,东港实验的问题,不是您的问题,和您完全没有关系?”

“我认为不是。”

王浩说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我刚才已经说了亲身经历的过程,即便是我本人了解的都很少,而东港大学唯一给我的就是解聘书。”

“我被解聘了,连材料实验室都进不去,也没有办法知道问题具体出在了哪里。”

“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我的工作肯定没有出错,因为我后来对所有的数据重新进行了计算。”

他最后补充一句,“我对于自己的计算能力非常有信心。”

……

电话采访结束。

王浩放下了电话以后,顿时感受到系主任周建春的怪异眼神。

那个眼神中透露的是“原来如此”、“大事”、“大八卦”之类,他被看着都感觉浑身不对劲。

周建春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看着王浩离开了办公室,随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事,大了。

哪怕是在西海大学,也有很多人谈论东港实验事件,最主要就是因为王浩就在西海大学,而且连续完成很惊人的成果。

王浩是焦点,他身上发生的事情也会成为焦点。

大家不会公开去讨论,但私下里说的还是不少的。有些人认为事情肯定有问题,但大部分人只是八卦一下,并不会去深入的探究,大概因为即便是探究也没有结果。

现在好了。

刚才在旁边听了王浩和记者的话,周建春就敢确定一件事,东港实验事件肯定和王浩无关。

事实上,这件事已经对王浩没有任何影响。

哪怕事情是真实的,他出现了实验失误,给东港大学材料实验室造成了损失,但过去就已经过去了,大家关注的都是王浩最新的成果,即便是网络上的舆论,大部分人也认为科研工作者出现失误很正常。

任何前沿性的研究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甚至说保证正确的概率都不大。

即便是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也都是很正常的,就像学生做数学题,谁也不敢说,就能百分之百正确。

如果事情真的是王浩的问题,他本人就不太可能再去说、再去讨论,或者是不承认自己的问题。

那么答案就只剩下一个了。

不是王浩的问题,自然是材料实验室其他人的问题,王浩当初就只是背锅而已。

这种事情只要深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

周建春仔细想着知道这件事可能大了,当然事情是针对东港大学的,和西海大学完全没有关系。

虽然不可能直接的说,但看其他大学的笑话,也许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