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恋爱脑的世界做女帝+番外(269)

作者:橙汁感谢 阅读记录

石采文都不等沈玉耀说话,先一步开口怼杨可卿。

知道的人,能明白石采文此举分明就是看杨可卿不爽,针对杨可卿而已。

但是不清楚其中内幕的人,只觉得石采文发言十分狂傲,还赶在陛下之前开口,多少有些不尊君主,乃是狂傲之徒。

难不成因为陛下看重她,她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几个看石采文不爽的臣子私底下交换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底的幸灾乐祸,如果石采文能受点儿教训,或是因此惹了陛下不满,那才叫大快人心!

可惜他们的愿望注定会落空,因为沈玉耀完全不会因此对石采文不满。

她只会对没什么本事,还成天瞎折腾的人不满。

有本事的,就算有些小毛病,那也在她容忍范围之内。

“陛下,臣要参石侍郎为人狂傲不羁,不尊陛下,竟在朝堂之上对同僚如此无礼,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威胁同僚!意图堵住御史之口。”

杨可卿岂是好怼的,她那一张嘴同样厉害的要命。

精彩精彩!

听了这番对话的臣子无不内心大呼精彩,他们之前隐隐听说了石采文和杨可卿不对付,但是他们没想到,这两人的不对付竟然已经摆在了明面上。

矛盾已经如此尖锐了。

同为陛下器重的女官,还是官位最高的两位年轻女官,竟如此一山不容二虎,这可太精彩了。

石采文真不知道杨可卿是犯了什么毛病,以前杨可卿针对她,却不会在朝堂上就直接开炮。

现在是将她们两人的矛盾直接抬到了最前面啊。

以她们在朝中的地位,很容易就会形成两派党羽,到时候若是被陛下误会,是结党营私,谁都吃不了兜着走!

杨可卿是今天出门脑子被驴踢了吗?

石采文百思不得其解,她觉得不对劲,但没有现在细究的想法。

当下就该和杨可卿吵架啊!总不能人都欺负到她脸上了,她还忍着吧?

于是今日早朝,就以杨御史和石侍郎大吵一架为结尾,在一片鸡飞狗跳中结束了。

群臣以为这么一闹,石采文的差事就该黄了,没想到最后还是落在她头上,沈玉耀说这话的时候,看样子心情还不错。

真是伴君如伴虎,完全看不懂陛下在想什么啊!

等下了朝,石采文瞪了杨可卿一眼,率先迈步向外走,不少官员见此私下交换了个眼神,就追了上去,与石采文攀谈起来。

杨可卿那边也是同样的热闹,有心搅乱浑水的人,都行动了起来。

石采文那边的人多是想要推广花楼机的人,杨可卿这边的人与之相对,想要阻止此事者居多。

沈玉耀不费吹灰之力,就看清楚了朝中两派的组成,也能更针对性的出招。

臣子如此贴心,主动为她解忧,她当然高兴。

第139章

早朝的风波,很快就如同一股风,吹的朝野上下都感觉到了。

石采文自从回京后,为人就一直很低调,看似和她父亲当时在位的风格差不多,属于闷声发大财类型。

这是之前朝堂众臣对石采文的印象,现在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下这个印象了,石采文和她父亲可一点儿都不一样。

至少她父亲没有悄无声息的就得到了陛下的垂青,然后成了陛下十分信任的肱股之臣。

都说雁过留痕人过留名,怎么石采文得了陛下如此看重,此前却没有任何风声传出来呢?

真是怎么想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是之前石采文就和陛下有来往,那也不至于在外面一呆两三年,错过了沈玉耀稳定朝廷最重要的时光啊。

真是让人看不懂。

不过懂不懂无所谓,重要的是从此刻开始,他们需要记住一件事,那就是朝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党派,以都察院御史杨可卿为主的一派,以户部侍郎石采文为主的一派。

意识到这一点,之前都习惯各自战队,抱大腿等大佬带飞的大臣差点儿喜极而泣,以后终于不是孤零零一个人在偌大的朝堂上打拼了!

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了啊!

沈玉耀对于朝堂上的站队风波看的清清楚楚,这也是她默认的结果,如果她不乐意,自然可以像之前一样,找两个带头的砍了,以儆效尤。

之所以改变执政风格,自然是因为沈玉耀发现,人是群体生物,个人单打独斗在朝堂中,实在是效率有些低。

为了她推行的各项政策能尽快落实,只能允许各种利益团体的出现,而且即便她现在禁止,小团体出现也是迟早的事情。

因为人太擅长抱团了,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

石采文的性格是比较善于拉帮结派,不是,是团结力量的,她很快就从蜂拥而至的人里,挑选了合适为她打工的人选。

这个本事,得益于她在外单打独斗几年的经历。

而杨可卿的性子就比较冷淡,但她原本出身名门大家,朝中原本也是出身士族的官员,天生就对她比较有好感,而她又有一双能敏锐看穿他人的眼睛,很容易就能找出真正忠心办事的人。

所以两边的班子很快就组了起来,几乎没有遇到太多困难,让人一看不禁联想到,她们是不是早就物色好了同党人选。

猜想只能是猜想,没人敢直说,只能看着这朝堂短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朝堂上的风,并不能越过宫墙,吹入居住在宫宇之内的太史令家中。

司马吉自从得了陛下喜欢看《罗浮梦》的消息后,就想着过两日休沐出宫,买两本来看看。

没想到第一天一早,他将此事跟孙女说了声,孙女竟同他说,自己身边就有一本。

司徒吉平日里常住宫中,他只得一子,儿子早亡后,儿媳改嫁,他留下来了唯一一个孩子,就是他的孙女司马云书。

只剩下这么一个孙女,自然是自小带在身边养大,好在身为太史令,在宫中生活多年,不缺吃不缺穿,孩子跟在身边也能饱读诗书,成为一介人才。

“云书,陛下已经连开几场女官试,你若是想,可以考入女子学堂,入东宫读书。”

司马吉看着倚在窗边,借着月光烛光看书的少女,心中有几分惆怅。

他期望孙女一身才华能有所施展,又不想让孙女离开自己的身边。

人老了之后,就格外的眷恋亲人给予的温暖,即便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也无法看开人世间的真情。

但幼鸟终有长大的一日,总该对孩子放手的。

司马云书像是没有听到祖父的劝说,这样的话,祖父近些日子总是反复的同她说起。

果然,司马吉接着又转变了态度,“官场昏暗,即便如今有明主,依旧是艰难险阻颇多,十分难行,云书你性情淑雅,不喜波澜,其实不适合入官场,实在不行,你就跟在祖父身边,帮祖父修书铸史,你看如何?”

“祖父的提议极好,正和云书心意。”

司马云书今年十七岁,在她的孩童时期,她就在宫里,在史书堆里长大。

耳濡目染的是爷爷笔下记录的一条条文字,是那些厚重,充满力量的史书。

她确实喜欢这样的环境,如果可以选择,她愿意一辈子都在宫里,记录历史。

“好好好,以前啊,爷爷还看不见云书的未来,现在好了,这朝堂和后宫都有不少女官,只要云书愿意,这史官云书也做得。”

司马云书是司马吉眼中司马家的未来,他希望司马家能一直做一个历史的观测者,记录者。

就是不知道他的小孙女何日与人成亲,生下司马家的下一代,等到那一日,他就死而无憾了。

司马云书嘴角带着笑意,附和着祖父的话,在外面沉默寡言如同影子一般的祖父,只有在她面前,才如此活泼,如同顽童。

历史是单面的,文字无法刻画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人的心和记忆,能够镌刻一个人的全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