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老屋(48)

作者:乃越 阅读记录

林友兰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是打开窗户,透气、通风,然后冲凉、休息。这几天,秋茹去照料赵慧英了,秋美就来的勤了。把换洗的衣服已放在浴室了。自己洗好澡后,想看一会儿电视,转了几个频道,觉得无心看下去,便干脆就思考一下,下步如何进行。先梳理今天诸位亲家的意见和建议,再思索下步如何运作。

首先,各位亲家都支持诊疗所继续创办下去,这使友兰感到鼓舞,先前似乎还有点犹豫,而这下烟消云散,自己有了可靠支撑。其次,各位亲家并没有先考虑自己孩子们的婚房,而是把诊疗所放在前面。这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老屋精神的感染,也是雨桐的敬业和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而默默奉献自己的人格魅力的感染。这也是林友兰先前没有感受到的,或许是自己体会不深,只愿身在庐山中。再者,亲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十分中肯,值得深思。尤其是莫荃的意见,比较专业,可以借鉴。可是操作也有一定难度,技术层面也有一定问题。毕竟雨桐年龄大了,与大医院挂钩,把工作室办在医院能行吗?再说,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单打独斗还勉强度日,但市场经济时代,单靠个人是不行了,需要集体智慧、团队组合;那么,现在的年轻人能来诊疗所工作吗?就算莫荃,他已退休了,他愿意来吗?

冷静下来后林友兰感到,诊疗所未来不容乐观。真得需要好好斟酌,好好商量。本来雅萍在的时候,就曾考虑让秋葵接班的,也有意识培养秋葵。但是,文革上山下乡,冲垮了友兰他们的设想。现在秋葵接班已有问题,尽管她现在的工作与医疗有关,但要搞诊疗所需要临床经验,而这一点恰恰是秋葵不足的。那么,顾雨欣行不行呢?还是独木不成林,独鸟不成行啊。林友兰坐到了床头,冥思苦想起来……

汪也夫夫妇是有侄女驾车,比较早回到南丹路的公寓。这也是三室一厅二卫的格式。落地钢窗,室内阳台,但装潢还是很到位。回到家中,夫妇俩先冲凉后,马上就休息了。躺在床上,夫妇俩聊了起来。

“也夫,你看林家的诊疗所能办下去吗?”孙丽英问道。

“我看有难度。关键是诊疗所已形成格式。要想变化,也就是像大家所说的要改革的话,那要花大力气。”汪也夫说道。

“那你怎么在会上尽是说好话呢?”孙丽英说道。

“我想林友兰召集大家聚会,关键也是要给他打气,给他支撑。

不过,丽英那你看,诊疗所能办的下去吗?”汪也夫说道。

“不过要办下去,至少要面对三个障碍。”孙丽英说道,“首先是场地问题。要买市区街面房看来不现实。租房是可能的。但前提还是要盈利。其次,是人才。雨桐毕竟是七十多岁了,只能是过渡了,不知林友兰是否有接班人选。第三,是经营方略。自闭症基本是亏本的,至少不盈利。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感到莫荃的办法可以试验一下,与大学或者与大医院挂钩。工作室与公家联办,自闭症医药费就可公家负担。诊所主要看疑难杂症。那就至少不会亏本。”孙丽英说道。

“你的想法从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诊所现在没有人才,光靠雨桐一个人是不行的,况且,雨桐也是七十多岁了,马上就和我们一样了。”汪也夫说道。

“昨天,你说不考虑孩子们婚房,特别是指林新民。那真的是要放弃了吗?你这么高调,别人都不好意思提了。”孙丽英说道。

“我的想法你也知道,如果林家真要考虑,我也不反对,况且,新民姓林;但如果有困难,我们自己考虑。毕竟新民实际是我们的嫡孙子。汪文华、秋葵经济条件优裕,我们也不一定要沾女家的光。

所以,这次秋葵回国,我想与她商量买房的事。我原来看中习勤路的丽都花苑,单价只有2。2万,最近已经涨到2。6万了,再不买,我们就要错过机会了,你看如何呢?”汪也夫说道。

“老头子,我同意你的意见。”孙丽英说道。

“丽英啊,你有经营方面的经验,可以帮帮他们。况且,你还有许多金融界的朋友,这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汪也夫说道。

(四十二)

于正奇和蒋剑青夫妇是坐公车回到家的。已是九点多了。冲凉以后,也先睡了。第二天,他们在四平路、溧阳路一带晨练时,就亲家聚会一事,继续进行讨论。

“正奇啊,昨天林家的聚会效果如何?”蒋剑青问道。

“我感到林家伯伯的意图达到了。大家谈得很好。你的感觉如何?”于正奇说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