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老屋(47)

作者:乃越 阅读记录

“我们大家谈了很多了,”林友兰开口了“沈老师,你是不是总结陈词啊。”

“林老,又开玩笑了。不过,今天来了,虽然上半段没听到,但我想一定是很精彩的。大家为诊疗所献计献策,那我也说几句。当前,我们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很好,老屋动迁就是明例。老屋动迁给诊疗所带来了挑战。我赞成大家所说,诊所也要改革。这也是形势发展的要求。诊所不是动迁也要改革。否则,没有生路。过去诊所已经历半个世纪,也为许多病患解脱了痛苦,也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而林老和林医生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和教友、病患作出了奉献,我想我们这个时代和教会是不会忘记他们的。现在遇到了困难,动迁涉及到诊疗所今后发展的方向。正如刚才大家所讲的,诊疗所要走市场化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问题。涉及到的是办诊疗所的资金问题。林家动迁只能解决住房问题,要办诊疗所,还需要筹集资金,还有就是如何经营问题。我想有些问题要请政府帮忙,有些问题教会要想办法,还有经营问题,但我们大家要想法帮助诊所度过难关。如果林老和各位亲家,共同想把诊所办下去,我坚决表示支持;我想,林老,我们是否再好好谋划,将来做一个方案。”沈洁说道。

大家鼓起掌来,“谢谢沈老师和各位,今天本来是请大家喝茶、吃饭,咨询意见,现在倒变成了群英会,大家群策群力,我和林雨桐感谢大家;今天是来初步商议一下,打开思路,寻找方向;下一步我们回去再好好思考,议定一个方案,到时再听听大家的意见。现在,让我们痛痛快快喝酒吃饭。”林友兰说道。

回去的路上,林友兰对雨桐说:

“今天真是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收获很大啊。”

“的确是的,给人启发。但是有一个问题,倒是要好好考虑。”林雨桐说道。

“哪一个问题?”林友兰问道。

“我们老了以后,诊疗所今后谁来接班?”林雨桐说道。

(四十一)

最先到达家中的是林友兰。林雨桐先送友兰回家;然后送李志勤的父亲到西区中途汽车站,后转送李志勤,最后才自己回家。林雨桐怎么也没想到今天亲家恳谈这么热烈。她原以为大家冷场比较多,而且,一般是不大会赞成办下去。因为办下去有许多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人才的,更有资金筹划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大家慢慢坐下来商议,不是自己个人意志能决定的,况且掌舵人是友兰大哥,自己是个配角。

但,有一点是在座的各位都愿意办下去,并且充分肯定半个世纪以来,诊疗所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自己以前没有深刻思考过。自己原以为医生是治病救人,没过多去考虑医生的价值和社会问题,特别是稳定社会的作用。看来,自己当初选择回国这条路是选对了,是体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存世价值。人活着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倘若都是为了个人,那么,这个世界都没了人道主义,也没了救死扶伤,也没了互相帮助;尔虞我诈,尸位素餐,世界就会变得暗淡、冷漠、陌生,毫无生气、缺乏人性。那也没了诊疗所。因为你要盈利,你要赚钱,就会不择手段,也就失去医源,失去信任,失去病患。所以,办诊疗所,关键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医德医风是最主要的。

所以,她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值了,至少不是输家。她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希望和奋斗全部投入到解脱病患、分忧社会上了,自己毫无遗憾,问心无愧。她觉得自己虽然平凡、但又很崇高;虽然无私,但又有回报。她得到了病患的肯定,亲家们的赞同,社会公众的认可,周围群众的尊敬。就如日本一样,医生和教师的职业是被社会称为“先生”而受人敬重的。她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有尊严、有价值!

下一步无论办与不办,自己要做的当务之急,是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治病体会、教友所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参考之用,决不能带到泥土堆里。倘若要办下去的话,自己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林家物色好接班人,也就是第四代掌门人。自己未来的定位已很清楚,是当配角,是过渡,是传承,而绝不是主角了。否则,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因而,今天的群英会很有用,为自己打开了思路,也坚定了自己固有的信念。

想到这里,自己有了信心。于是,拿起杂志看了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