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老屋(64)

作者:乃越 阅读记录

目前中国的企业缺乏高端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方法以及管理制度和规范。而西方和美国,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它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人才。因而,林新民决定要去美国留学,得到了汪也夫夫妇的支持,而林友兰和林雨桐也非常支持。这样,林新民顺利来到美国。而且,林新民没辜负大家的期望,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得到了乔治导师的赏识和赞赏。

林新民选择美国留学的原因还有家庭的背景。爷爷汪也夫是留学美国的。父母也是选择美国留学。美国也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西方国家民主自由和文明的代表。了解西方文化,美国也是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新民选择美国,还背负老屋的期望。他觉得承袭老屋的精神,不能单纯的继承传统,而是要发展,要吸收西方文化。应该是中西融合,互相补阙。他觉得林友兰爷爷、林雨桐姑婆、爷爷汪也夫、奶奶孙丽英身上,流淌着一种敬业、踏实、诚信、坚毅、吃苦耐劳的精神;老屋的诊疗所流淌着一种无私、关爱、、善良、助人为乐的品格;老屋的先辈怀恩室流淌着一种神秘、信仰、力量、积淀的厚重历史感,老屋的家具、橱柜、桌椅板凳等都有一种凝重感;特别是老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非常亲切。特别是对诊疗所,林新民感到,这是老太太黄玉葵在世时创办的,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是个具有浓厚的病患关系和爱心窗口。林新民从小就喜欢郑雅萍奶奶,对诊所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敬畏感。林新民清楚地知道,无论自己走到哪里,自己的血脉里流淌着是祖辈们的传承、亲人们的慈怀、老屋的情愫、历史的感化,自己的根子在中国。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家乡父老的期待和深情。

“新民”,母亲林秋葵轻轻走进了内屋,“今天不去学校了?。”

“哦。“,新民揉了揉眼睛,“今天不用去了。我已经请好假了。下午去领馆拿签证。”

“那你再睡会儿,我上班去了。”林秋葵说道。

秋葵开着福特车离开了皇后区,向曼哈顿行进。恰如上班时间,一路车辆拥堵。走走停停。秋葵心情很好。没想到林新民能和自己一块成行。林秋葵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休斯顿的汪文华。文华也很高兴。并也告诉秋葵一个情况,文华的父母亲决定在习勤路买房子,已预付了定金,这次回去让她和新民去看一下,现在上海的房价涨得厉害,如果再不买的话,恐怕迟了。对于林秋葵家的动迁,汪文华父母的意见是基本放弃,支持林家办诊疗所,如果实在有困难,汪家尽力支持。这两条消息,对林秋葵来说,是欣慰的。说明公公婆婆和自己的想法一致。看得出来,公公婆婆是做好了两手准备。习勤路的房子,如果将来林新民愿意回国,那房子就能派用处;倘若,林新民扎根美国的话,习勤路的房子依然可以出租,也可再卖掉,不会贬值。当然,林新民想在上海找对象的话,汪文华的父母亲也会同意的。

林秋葵心想,当初嫁给知识分子家庭是选对了,果然是通情达理。这样一来,林新民的房子不让爸爸考虑的话,姑姑诊疗所的压力就会减少了,自己要尽量想办法,支持姑姑把诊疗所办下去。这也算自己和林新民对这次动迁的真正想法和态度。不管怎么说,自己对老屋是有深切感情的,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是那里度过的。而这个家特别是母亲、姑姑留给她太多的温暖和滋润,留给她太多的无法抹去的记忆和理想。自己这次回去表明自己和新民对动迁问题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对老屋精神的一种回报和支持。诊疗所办下去,就是对老屋精神的最好承继,这个为民服务的窗口是不能丢的,这也是姑姑多年的投入和心血。至于自己和新民态度是一致的,不打算要房子了,让给秋美秋茹姐妹吧。同时,这次回去,也听听爸爸姑姑对林新民将来包括婚姻问题的看法。

“滴,滴”,汽车喇叭响起,林秋葵一看,前面已经绿灯了,赶忙踩上了油门,向前驶去……

(五十五)

林新民要回来的消息,首先是汪家先知道。这使得汪也夫夫妇非常高兴。他们先请了“百安居”的几个装修工,帮忙将汪文华夫妇和林新民的房间,粉刷了一下;又新买了电脑桌和平果牌的最新款式大屏幕座机电脑,可以让新民看看消息和查查资料。又给地板和家具作了保养。这样,老夫妇俩稍微宽心了。

林家莫过于林友兰了。他跟林雨桐通气以后,也请来“好美家”装修队,对三楼和底楼重新粉刷。新装了烤箱,更换了电器空调,买了三门冰箱,家里增添了新气象。林友兰是非常喜欢新民的。毕竟是嫡传,有偏爱。但林友兰想,这次动迁,还是要一视同仁。毕竟都是自己的后辈,都是老屋的传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