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高考那一年+番外(80)

——能在Z中进入360名已经是很厉害的学生了,平摊到理科班里,也是前三分之一的学生,Z中的二本上线率常年保持在80%上下,在后来高考没有三本,也就是三本和二本录取批次合并之后,Z中的喜报可是敢贴出二本上线率100%这种话的。

纪时无法核实事情的真实性,不过就算有水分应该也差不了太多。

纪时也站到12考场的走廊上,捧着书,看昨晚的重点名句。

名句主要还是看积累,还要注意错别字,相对来说,名句已经不算是纪时的弱项了,它毕竟考察的是背诵能力,只要肯花功夫,分数必然不会低的。

所以这一部分也是几乎每个语文老师痛心疾首的部分,谁在这里扣了分简直十恶不赦。

相对来说,对阅读理解和诗词鉴赏语文老师反而都不那么苛刻,只要求大家尽量从出卷人的角度出发,认真把一篇文章读下来,多读几回,品味出卷人隐藏在文章中的深意。

但深意这种东西谁也说不准,让语文老师自己去做都有可能出纰漏。

纪时想的办法是从网上找阅读理解的原文,哪怕作者本人也未必清楚自己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想法,但纪时觉得读全文总归比读一个片段更容易理解。

当然,他用的方法也未必对,但这是他的尝试,终究不能什么也不做。

在一片读书的氛围中,考场门终于开了。

第一场考试依旧是语文。

不夸张地说,上次语文考试纪时觉得自己就是个便秘的人,写什么都靠憋,这次……至少能比上次好一点?

不过纪时也不敢贸然把目标定在122分以上,因为语文这种东西真的说不准,他上次感觉那么糟还是上了120,谁知道他这次感觉可以会考出什么分数?

何况他还没见着考卷,考前的感觉根本就不作数。

……

身处12号考场中,周围的学生中确实弥漫着一股好学上进的氛围,这种氛围具体难以形容,却让身处这种环境的纪时不自觉紧张起来。

考卷到手的一瞬间,他下意识去看默写题。

有《论语》和《史记》的内容,这次也终于考了《出师表》的句子,从“苟全性命……”那句开始,这次还考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清代诗词里最常考的就是龚自珍和林则徐,也会有伟人“坐地日行八万里”、“金猴奋起千钧棒”这样的诗句。

他们理科比文科好一点的是,文科的附加分40题考了不少名著的选段,像《红楼梦》《雷雨》这类作品就出一道题,但是附加题就要求学生把这些书都读透了。

其实《红楼梦》纪时还可以理解,他觉得最惨的就是学郭沫若的诗词,那么多首,表达的思想还不尽相同,真的很让人崩溃。

看过默写题,纪时长舒了一口气,还好,没有他不会的,只要答题的时候细心一点就行了。

他下意识地翻到最后一页去看作文,这次的作文居然是道命题作文,题目叫《以爱之名》。

看到作文名的一瞬间,纪时居然想到了曾泰然——这次曾泰然又有东西写了,这是纪时脑子里晃过的想法。

但——他应该也有东西写的。

纪时脑海中瞬间闪过自己的高中、大学乃至毕业后的人生,他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他只要不掺虚假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的话其实有很多很多。

纪时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这才重新把试卷翻到第一面,开始做第一道题。

纪时做题的时候是很细心的,尤其是文科的科目,他做题的时候比理科还要细心,因为他觉得文科处处是坑,错别字,拼音,理解题……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进沟里去。

当然,更重要的点是,文科的选择题排除起来很麻烦,每道题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分,但拿不到分又很可惜。

一张160分的试卷,每一题的分值都不低,对比之下,大概只有默写题的分值才是最低的,一道题就1分,所以有时候写不出来大家也觉得无所谓,反正就1分。

纪时这次考试还和上次一样,照样从古诗词鉴赏这里开始卡。

这次考的鉴赏古诗词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边塞诗向来属于诗词鉴赏里的热门,因为诗人的情感容易理解,古诗词鉴赏一般也不会选那些太偏的诗词,基本都是学生时代有所了解的诗人。

纪时思考的时间长,写字的速度倒是不慢,他做题的时候视线往两侧偏了偏,发现自己左右两边的学生都翻到下一页了。

他恐怕是这个考场里答题最慢的那个。

纪时看了眼墙上的钟,时间还够。

他并不喜欢在语文考试留太多时间,写完作文还剩5分钟是最好的状态,因为语文让他觉得纠结的部分基本是在阅读理解和诗词鉴赏这两块,要写的字数又多又长,哪怕留的时间够,他也没法轻易动这两部分,至少他想拿足卷面分。

远上天山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