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17)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丞相,这里有个放大的功能。我试过了,好几个人一起点击的话,可以投放出更大的天幕一起看。”

诸葛亮赞许地点点头:

“殿下有心了。”

于是蜀汉群臣快乐地看起了大屏幕,觉得还是这样看更有感觉。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农业频道,我是你们的主持人子鼠。本频道共有两个节目,分别是今日农桑与养殖妙招。】

【下面是《今日农桑》栏目,今天,我将会带大家参观后世的试验田,了解最新的农业成果。】

第一旬的节目主要是打个底,给大家看看农业发展的潜力。

种植教程第二旬开始播放,毕竟像堆肥一类的基础手法,早在春秋时期农人们就掌握了。而且现在距离春耕开始还有许久,下一旬再教也不耽误。

画面里慈祥和蔼一看就种了几十年地的老爷爷佝偻着背,走进了数据虚拟出来的试验田。

这些都是222自己用数据构建的,类似于全息网游场景。

老人首先走到了第一块试验田,这块田边插着一个牌子,上书“杂交水稻:超优千号”。

【这是目前亩产最高的水稻之一“超优千号”,它的平均亩产能够超过一千斤。】

亩产千斤?!

汉文帝失态地打翻了酒杯。

画面里沉甸甸的稻穗差点晃花了所有人的眼,大家瞪大双眼去数一株稻穗上有几粒果实,却被那密密麻麻的稻子遮盖着完全数不清楚。

不少人呼吸都急促了起来,若他们能有如此神稻,何愁吃不饱饭?

【这是袁院士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何为杂交水稻?就是用不同的水稻培育出同时具有两种水稻特性的稻子。】

【比如有的稻子高产却不耐病虫害,有的稻子不怕生病和虫子啃食却产量一般。用两种稻子互相授粉,有一定的概率结出高产且不怕病虫害的新品种稻谷。】

【杂交这项技术并不是后世人独有的,事实上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人掌握了“杂种优势利用”,只可惜似乎并没有推广开来。】

百姓们听不太懂别的,他们就知道天幕里这种神稻是后世的人自己种出来的,好像用了什么厉害的办法。

让他们自己去研究,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所以百姓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天幕,希望天幕能直接赐下种子。

然而222却没有这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在杂交的办法它已经告知出去了,有脑子的皇帝会自己命人去研究。而且它也不可能弄得来足够所有位面所有农人种地的种子,那个数量太庞大了。

“东周时期就有了杂交技术,这个东周指的是哪朝哪代?”

汉文帝迫不及待地问道。

大汉如今急需休养生息,若能得此稻种,他做梦都能笑醒。

座下大臣犹豫再三,终于有位农事官开了口:

“东周或许便是春秋战国?农家典籍里仿佛有提到过杂交之法。”

汉文帝一喜,连忙命人将典籍寻出来,好好研究一番。

“光有培育法门也不够,还得有优秀的种子作为杂交的原料。”

农事官连忙道。

汉文帝当即承诺:

“朕会派人在全国境内搜寻良种!”

222本人对农业的了解比较浅,所以它只能点到即止。

反正随身天幕会一直存在,节目结束之后把整理好的杂交操作要点存放在天幕里面,让他们自己研究去吧,这里就不赘述了。

【看完了杂交水稻,我们来看看第二块田。这里种植的也是水稻,只不过它还有更加独特的优势。】

画面跟随着老农来到了第二块田,这块田边竖着的牌子是“再生稻”。

再看田中的水稻,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片枯黄的稻梗,显然是水稻已经被收割了。但是镜头推进之后仔细一看,稻梗中发出了新芽。

“这是什么?杂草吗?”

种过水稻的农人们大为不解。

众所周知,水稻都是一年生的植物,每年收割后都要重新播种。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无论是育种、播种本身,还是把之前遗留下来的稻梗清理掉、再翻地肥田。

可是再生稻的出现却省去了这些繁琐的步骤。

【这里种植的是一种多年生水稻,又叫再生稻。大家可以看到,被收割的水稻已经重新长了出来。】

【这些可不是杂草,是水稻自己发的新秧苗。这种水稻每年两熟,早稻亩产上千斤,晚稻亩产也有八百斤,产量十分稳定。】

【那么,这么厉害的水稻可以种几年呢?目前这片试验田的水稻已经是第五年发芽了。】

众人哗然:“五年?!”

种一次收获五年,一年两次,就是十次。哪怕第六年要重新种了,五年下来也能省农人不少功夫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