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18)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更何况这种水稻的亩产也不低,加起来一年产稻两千斤呢!

【再生稻的祖先是从野外获取的,野外本身就存在这种可以重复生长的水稻。农业学家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之培育成了现在的样子,而野生的再生稻亩产则比较低。】

刚开始产量低不要紧,需要二十年慢慢培育成高产水稻也不要紧。农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个,他们只知道20年是一个他们等得起的年纪。

“二十年后,咱们的儿孙就能吃上这样的神稻了。”

“要是天幕早点出现,囡囡也不会饿死。”

“朝廷会派人去种这种稻子的吧?我老汉努努力肯定还能再活二十年,我现在每天都跟着天幕说的法子保养身体咧!”

“那是后世人用二十年培育出来的,咱们没后世人那么厉害,可能要更长的时间。”

“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四十年,总一天咱们儿孙能吃上的!”

农人们抹了一把眼角,擦去激动之下涌出的泪水。

【其实再生稻在普通农田里的作用远不如在山坡梯田上种植的作用大。这些地形的运输难度更大,减去耕种的环节便可以节省一大半的体力消耗。】

还没出现梯田的朝代有点懵。

“山坡上也能种稻谷?稻谷不是要种在水田里吗?”

哪怕能在山上开垦出田地,没有水也是白搭,只能种种陆生植物。

但天幕都说了山坡上可以开垦梯田,就证明这是可行的。

不过大部分地区其实还用不上梯田,许多朝代原本的耕地就足够用了,还有大量荒地等待开垦。

而且与其费劲地开出水田来,直接在山坡上种植小麦等不需要那么多水的作物岂不是更方便?

在山中耕田的山民自古以来都有,倒也算不上特别稀奇。

众人的焦点还是放在再生稻上,想着该去哪里找到野生的稻种。

有了这两种神奇水稻的冲击,接下来的稻田就显得没那么吸睛了。大多是一些拥有特殊性状的水稻,比如口感更软糯、耐寒耐旱能力更强之类的。

优秀稻种的培育方式基本都大同小异,一通百通。

222觉得自己给出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方法已经够多了,剩下的只需要农事官自己埋头苦干就行。

正好时间也差不多,于是便结束了第一个节目。

【接下来将为您播出的是第二个节目《养殖妙招》。】

老农走到了一片花田前,指着前方忙忙碌碌飞来飞去的蜜蜂,露出了淳朴的微笑。

养蜜蜂吗?会蜇人的那种。

作者有话要说:

农时这个上古时期就已经掌握了,二十四节气最迟商周时期就有了。

所以不用担心古代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种地、怎么种地,他们比我们懂多了。

再生稻是我在央视农业的b站号里看到的,然后我激动地跑去告诉我爸科学家研究出了再生稻,好厉害啊。

结果我爸非常冷静地告诉我:再生稻早就有了,是你消息太落后。

我:qaq

第10章 农业:养殖妙招

老农走近了飞舞的蜂群,一点也不怕被蜂蜇的样子,看得天幕前的观众们心惊胆战。

这么多蜜蜂飞来飞去,天幕里那人居然一点都不怕,好厉害!

调皮小孩王守仁跃跃欲试起来,难道说蜜蜂其实不会蜇人,都是大人们骗他的?不行,他回去要自己试试。

果然不能什么都听大人的,大人只会吓唬小孩子。宋朝的陆游说得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真相还是得靠实践才能验证。

此时还没给自己取号“阳明”的王守仁叉了一会儿腰,觉得自己可太有求知精神了。

然后他就被他老爹王华一巴掌拍在了脑袋上。

“老实点,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在打什么主意。”

王守仁捂着脑袋蹲去一边了,拿了根树枝在地上划拉。老爹太不讲道理了,他长大了以后肯定不这么对自己的小孩。

王华却是目光沉静地看着天幕,心中思索起来。

难道这位后世的“主持人”要教他们养殖蜜蜂?养蜂倒不是一件稀奇事,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

天幕也正好说到此处:

【蜜蜂,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一种会产出蜜糖的可爱小生物。可爱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娇小玲珑,惹人怜爱。】

被蜇过的百姓们:……对不起,这个真的怜爱不起来。

【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养蜂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致富奇书》中写过陶朱公范蠡曾总结出养蜂、采蜜、收蜂和驱逐害虫的操作方法。】

【虽然这本农书对外宣称是范蠡写的,实际上是明朝不知名人士编撰的,但里面关于范蠡养蜂的描写还是可信的。毕竟春秋时期的楚国确实已经出现了养蜂的蜂箱,证实了养蜂一事自古有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