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商(大清药丸)+番外(555)

作者:南方赤火 阅读记录

苏敏官看着小姑娘那意气风发的脸蛋,以及她那无私奉献的理想主义宣言。她说到激动时,像洋人一样张开双手,比比划划,以壮声势。

“阿妹,”他无奈道,“跟我用不着这么假大虚空。你就是想找一堆冤大头,分摊你这‘八百里加急轮船’的成本而已。”

林玉婵脸上微微一红,再次狗腿地给他斟酒。

“抱歉……那当然是对外的说辞。演练得太熟了,脱口而出,唔好意思。”

苏敏官轻声长笑。真是坦率得可爱。

说到底,还是放不下她那“花衣公所”。只不过她到内陆游历一圈,野心膨胀,一个花衣公所还不够,她想垄断所有大宗商品的实时价格情报。

其实以前苏敏官就想过类似的事,还派船工抄录过一段时间的码头商品价格,发现没规律,于是作罢。

现在回想,毕竟这些商品不是他的主业,缺乏一些敏感度,他也无暇像林玉婵一样,专门抽时间混到各个租界里去细致调查,所以……

这钱活该她挣。

炸猪排和洋山芋色拉都已见了底。苏敏官发现这一顿饭,大部分时间都是林玉婵在讲话,她面前的酒一口没喝,至于餐食,也不知她吃进肚多少。

他摇铃叫小二,又叫了金必多浓汤及烤牛油面包,全放在她面前。

“现在换我泼冷水。阿妹,吃。”

有男神语音下饭,林玉婵十分满足,不计较冷水不冷水,左手餐巾右手汤匙,坐等金主面试。

她好奇地拨弄那金必多浓汤——其实是Comprador soup的音译,字面意义“买办汤”。佐料十分的土洋结合——鲍鱼丝、蔬菜丝、腐竹丝、绿豆粉丝,混在奶油汤底里,是西方人断然不会尝试的菜式。

中式原料镀了层奶油皮,立刻身价百倍,这“买办汤”倒真是名副其实。

苏敏官:“首先,如果你真能汇总各码头商品价格,我相信人们就算不能立刻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假以时日,商人们也定会趋之若鹜。问题是,你如何说服那些一毛不拔的各地行商,为几个简单的数目字而付钱?就算你定价五两银子,他们大可多人买一份,然后互相传阅,或者干脆买回私印,低价转卖……到最后,可能全上海的商人都人手一份实时价格表,而你从中的收入,不够付轮船老轨的人工。”

林玉婵点点头。

“为信息付费”这个概念,就算是到了现代社会也未能全员普及。如果她真的傻兮兮的印册子卖,可想而知,多半是给他人做嫁衣裳,不出三两天,盗版满天飞,她自己凄惨吃土。

她慢慢说:“《北华捷报》增出的那个副刊——《船务商业日报》,其实就是给洋商提供类似便捷的情报。既然《船务商业日报》能赚钱,说明这个盈利方式是可行的。区别在于,洋人大多富裕,不在乎那点订阅费,而报纸走薄利多销路线,以洋人的收入水准来说,定价更是相对低廉,所以……”

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太愿意费尽心思弄盗版。而且这年头没有扫描拍照,盗版的成本也比较高。

前提是,她的“订阅用户”必须足够多。

以博雅目前的商誉,恐怕没办法做到一炮红遍上海滩。

她马上又说:“可以先低价或免费,等人们习惯了看着情报做生意,我再提价……”

“那大约需要多久?”苏敏官含笑问她,“十年?”

林玉婵无言以对。

这是后世的互联网创业思维,以低价补贴开路,先圈一波消费者,等抢占完市场,再悄悄提价,或是推销其他增值服务。

不过,在大清朝,生活工作节奏缓慢,商人们遵循几千年的买卖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扭转的。

林玉婵粗略算了算。除非自己再融三千两银子的资,否则大概玩不起这个套路。

苏敏官看她面前的金必多浓汤又是一口没动,无奈笑了笑。他就不该逗引她讲话。

舀起一勺,探身送到她嘴边。

林玉婵也有点口干,难为情地放下笔记本。看看雅间窗口,帘子都挂着一半,外面来来往往的客人都能看见。

她也不好意思跟他玩空中加油,还是接过勺子。这一次,忍住汹涌而出的想法,乖乖把一碗浓汤都吃完。倒是意外的浓香。

再咬一口面包,满嘴奶油味。

趁喝汤的工夫,已经重新理清了思路。

毕竟,这件事她从汉口回程时就开始想,回到上海之后,又和博雅的两位高学历经理一同商量过,准备充足,不会被苏敏官一两句冷水给泼乱了阵脚。

“嗯……那这样。”林玉婵胸有成竹地说,“成立‘博雅俱乐部’,交钱入会。每次轮船到港,会员凭证入场,有专人诵读各种情报讯息,大家各取所需——是了,就像买办在港口公布开盘收盘价一样——所有情报不付诸纸面,也就杜绝了被人抄录盗版的可能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