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重生知青的乡下娇妻(118)

作者:果小苹 阅读记录

雪梅却说,“不够再补吧,我现在能拿出来这么多。”

李娥表示,她手上还有,到时不够的话,可以先由她垫。

三个人商量,就分头行动,沈兰请装修队,并联系货源,装修队用的她之前装杂货铺和缝纫铺的熟人。

李娥选款式,毕竟她摆摊了几天,有经验。

雪梅则是督促缝纫铺的员工们,加紧生产。

雪梅跟沈兰商量分红的事。

缝纫铺的账上有三百余元流动资金,雪梅说留一百多等着买布,然后她们一人分到一百元。

这是缝纫铺开张以来,第一次分红。

沈兰没意见。

虽然她不差钱,但是与雪梅一样人,她明面上能动用的钱不多。

八月的京市,又热又闷,沈兰用泡沫箱子抱了十几支冰棒进缝纫铺,“都辛苦了,过来吃支冰棒吧。”

员工们一人拿了一支。沈兰又叫院子里正在恢复如雨的组装三轮车二人组也过来吃冰棒。

范建中是一叫就来,李谨北却不好意思,“我们又不是缝纫铺的员工,怎么好意思吃你们的冰棒。”

沈兰笑了,“李谨北,吃一支冰棒怎么了,你不是还帮我们劈过那么多柴?”

四合院用的是煤火,但是有时候煤火灭了,就得用柴禾点火。有时候,想吃个火锅,要么直接围着炉子,要么用那种可以摆在桌子上的小铁炉,里面放的是壁成小长条的柴火。

虽然不在农村了,但是还是离不开柴笑笑。

冰棒是系统换的,大家一边吃着冰棒,雪梅说:“如果有个冰柜就好了。我们加油干,等账上有钱了,叫我们沈总买个冰柜!”

大家一阵欢呼。

李娥却说:“如果院子里能种点西瓜就好了。”

沈兰看着院子里被红薯占满的花坛,随口说道:“明年你早点说,我们种点西瓜。”

虽然不能种西瓜,但是系统是有西瓜换的。

沈兰换了两个,拧回了家。

巧了,杜爷爷也买了西瓜。他拿了一个西瓜,切成了两半,拿了一边放到井里。

虽然杜家是有冰箱的,但是他们用得少。

吃着西瓜,爷爷问沈兰:“我听那小子说,你想装个电话?”

沈兰眨眨眼,“是呀,爷爷你有办法?”

杜爷爷哼哼,“沈兰呀,说了让你有事找我们,你完全没放心里去。”

原来杜爷爷手上就有指标,直接把指标让给沈兰。

沈兰眼前一亮,把电话装到了缝纫铺。

其实她是想装杂货铺,不过杂货铺的铺面不是她自己的。她想着过两个月到期了,把杂货铺搬到四合院的门面,与杂货铺现在的位置相比,一个在热水瓶厂西边,一个在热水瓶的东边,人流量都差不多,自然是用自己的门面更省钱。

等到装完电话,劝业街的门面也装好了。

与杂货铺和缝纫铺不同,劝业街的服装店,他们装了好几个日光灯,只要灯打开,晚上也能把铺子照得亮如白昼。

沈兰把灯都打开,李娥已经先心疼上了,“沈兰,这店子,一个月,得多少电费呀?”

雪梅捂嘴笑:“李娥,有句话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你想卖衣服,店铺亮堂堂的,肯定比黑漆漆的,更能吸引顾客。”

李娥瘪嘴,“好吧,我是乡下来的,都听你们的。”

沈兰又带着她们看,铺子里还装了好几个镜子,此外,还弄了个两个试衣间。

李娥看到试衣间很满意,笑着说:“看来以后在附近摆摊,可以让客人来这里试衣了。”

沈兰也笑了,“李娥,咱们能不能先把店子开好了,你再去摆摊。对了,缝纫铺那边,也没货供你摆摊了,得优先供应服装店。”

李娥做了个哭相,“好吧。”

沈兰和雪梅都被她逗乐了。

雪梅说:“都要开学了,我们把服装店弄好了,才放心交给店员。”

沈兰一看墙上的日历,离开学,仅剩最后十二天了。

第92章 开张了

开张的日子定在八月二十。

开张前一天, 杜若歌和顾景俞请了一天假,从十九日下午到二十日上午。

他们买了猪肉、牛肉、羊肉,沈兰从花坛里拔了蔬菜, 还有一部分, 是沈兰从系统里拿出来的。

沈兰此次来了以后,挖掉花坛一半的红薯,种了黄瓜、豆角、辣椒、葱、姜等。虽然面积不大, 不过与大福大队那个院子一样,沈兰总出来的菜, 总是产量出人意料的高, 即使他们有十多个人吃饭,也够吃了。

李娥吃着吃着就哭了:“我怎么觉得这根黄瓜,有大福大队的味道。”

范建中很是赞成:“豆角也是。可能同样出自沈兰的手?”

沈兰心虚地尬笑, 看了杜若歌一眼, 黄瓜和豆角, 都是出自大福大队她那个小菜园, 放在系统保鲜而已。

杜若歌却似没看到她的眼神,“我也觉得,不止是黄瓜和豆角,就是这盘空心菜,也很有大福大队的味道。”

沈兰哼哼。

杜若歌这才适时地拿起汽水:“为了我们在大福大队一起度过的日子, 干杯!”

顾景俞笑呵呵举起汽水, “老杜, 你小子, 在大福大队呆的时间是知青中最短的, 收获也是最大的。”

范建中也举起瓶子:“可不, 既调理好了身体, 又娶回了媳妇。现在看杜知青,简直无法想象,这是那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杜知青。”

沈兰噗嗤笑,想起第一次见到杜若歌,其它知青都是走路,只有他体力不支,跟她一起坐牛车。

杜知青呵呵:“你们也不差,不都有对象了,只是迟早问题。”

只有李谨北苦笑:“只有我,还没着落。”

大家哈哈大笑。几个表现不突然出,仍留在大福大队的知青不说,来京市的,确实只有他还单着。

雪梅感叹:“不知道大福大队的人怎么样了。”

沈兰:“他们忙着呢!”

现在勤快点的,要么加入“拖把小分队”,要么加入“纳鞋底小分队”,要么加入“竹制品小分队”,要么加入“缝纫铺”。

他们正吃着,杜爷爷来了。

看到他们围着桌子吃得正欢,“你们果然忘了爷爷我!”

一阵哄笑,爷爷带了卤菜和咸鸭蛋来。

这一顿,从五点吃到七点。

回到家,沈兰突然灵感大发,给杜若歌设计了一条牛仔裤。

等到画完,她叫杜若歌起来,她要量尺寸,杜若歌却已经睡死了。

明明没喝酒,却像是饮酒过度。

沈兰猜到他肯定挤这一天假不容易,就没有再叫他。

等到隔天早上一量,沈兰发现,杜若歌的腿又长了两公分。

沈兰瘪嘴,对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满意,“我是不是得再多喝几瓶灵肤水,现在跟你比起来,太矮了。”

杜若歌一把捞起她,“我觉得,正好。我就喜欢你现在这样。”

沈兰面上哼了嘛,心里还是很高兴。

她快速地量完尺寸,随后两人一起去了新店。

开张了!

沈兰店铺的六盏日光灯全部打开,把店铺照得通亮。

李娥先心疼上了,“我们要不先关了灯,等有顾客来了,再开?”

雪梅下巴轻抬:“李娥你看,顾客来了。”

来的是一老一年青两位女同志,年轻的女同志问,“你们这里有牛仔裤,那种袋口有花纹的吗?”

沈兰当即找出来,“同志,是不是这一款,这一款是我们这里卖得最好的。”

女同志抬眼,“你不会是忽悠人吗?我看你们才开张。”

沈兰当即说,“我们在京市的店才开始,不过我们在潇湘省的店,同一个款式已经卖出去不少。而且,我们之前在劝业街这边摆摊,也是这一款卖得最好。”

女同志一听,当即表示要买,问什么价。

沈兰说:“十五一条,现在我们开业搞活动,打九折十三块五,一次买两件,可以有八五折,一次买三件,可以八折,再送一条手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