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重生知青的乡下娇妻(142)

作者:果小苹 阅读记录

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就算不算房子和车子,沈兰的手上还抓着五万的现金。

沈兰眨眨眼,想起以前某个大佬的话:“要不先来一个亿?”

杜若歌:“也不是不可以。”

第111章 广市二棉厂

系统发任务:“去深市一趟, 奖励积分三千分。”

系统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

系统:“呵呵,这不是看深市隔得远,怕宿主你不想去么?”

沈兰:“系统, 你还真错了。”

她早就想着去呢, 不过之前深市还没动静,去了也没用。

现在,时机显然已经到了。

沈兰邀请杜若歌去深市看看, 两人一拍即合。

对于沈兰要去深市,雪梅和李娥乐见其成。一年多的时间, 她们又在京市开了一家分店, 在冀北开了一家分店,正想着下一站,要不要开去深市。

最郁闷的莫过于林清老师和那些老学究, 他们好不容易等到沈兰有时间, 沈兰老老实实来坐了几天班, 又要往外跑, 而且这一次与平时她在家坐班还不同,沈兰从北方跑到南方,让她继续修订,是不可能的。

对此,沈兰再一次找林清老师辞职, 她不想耽误进度。

杜若歌和沈兰带着他们全部积蓄五万块去了深市, 第一站就是深市的蛇口工业区。

他们去的早, 蛇口其实还是一个小渔村。

即使上面下了命令要建设, 作为蛇口的本地人, 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高兴的, 仅仅是要建设, 他们就有地方做事,就不用饿肚子了。

其实参与建设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还是做得老祖宗传下的祖业:打渔。

在这里,他们跟许多本地人一样,去码头蹲点打渔回来的船,买最新鲜的食材。

虽然买回来的鱼和虾还需要自己打理,价格却是十分便宜。

沈兰眼珠转了转,“我想多买点,回京市了可以吃。特别是爷爷喜欢吃螃蟹。”

杜若歌淡笑,“没问题,安排。”

他们在招待所借了厨房,饱餐一顿,连米饭都没吃,光吃海鲜了。他们肚子都要吃撑,花了却不到五毛。

吃了饭,他们到处去逛。

离招待所不过五百米的地方,正在建房子,建的是住宅,是一栋筒子楼,五层的房子,还是楼梯的,房间里并没有厕所,每一层有两个厕所。不仅仅没有厕所,就连厨房也没有的。

他们听到老乡议论,一个人说:“本地人各家都有自己的房子住,谁会闲着去买房。外地人更不会来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买房,盖房子的人估计要亏大了。”

另一个人却说,“你就别替有钱人操心了。他们就算是没钱,也比我们钱多。”

杜若歌给他们一人递了一支烟,找他们聊起来。

等到回到招待所,杜若歌:“我想成立个建筑公司。”

沈兰以为自己听错了:“你不是开玩笑吧?你甚至连一个建筑工人也没有。”

杜若歌却是一本正经:“没问题,我就是工人。”

沈兰错愕:“你?”

她看过杜若歌穿着衬衫文质彬彬有样子,看过杜若歌穿着体能服训练勇猛的样子,却没想过杜若歌当建筑工人的样子。

杜若歌神采奕奕,“就是我,容本人向你介绍一下,未来的建筑大师杜若歌。”

沈兰被他逗的呵呵笑。

因为杜若歌要长期留深市,他们租了一套房子,房子便宜得很,三间正屋再加堂屋和厨房,还有个小院子,一共两块钱一个月。

看完房子,杜若歌就问了一句:“两块钱?”

对方觑着他的脸色,很是小心翼翼,“如果觉得太贵的话,也不是不能少。”

沈兰租给范建中的东厢房,都要三块钱一间。

两块钱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太贵,简直太便宜。

沈兰眼睛发亮,与杜若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机遇。

当天晚上,杜若歌说:“我说错了。”

“我不仅仅想开筑公司,我还想自己买地,开发商品房。”

沈兰很赞成,如果不是自己还要读书,她都想留在深市和杜若歌一起干。

杜若歌想做的事已经确定。

沈兰逛了一圈,觉得目前的深市,并不大适合开服装店,决定暂时把计划推后。

虽然确定不开店,但是沈兰也没急着回去。

这里有最原始的海滩,这里有便宜又好吃的海鲜,她乐不思蜀,虽然这里也有最强的紫外线,短短几天就让他们晒黑一个度。

只要是没事,他们就每天去码头去等渔船,每天都买大量的海鲜。

本地人看到,还劝他们,海里的鱼虾虽然好吃,也别吃太多。

沈兰和杜若歌礼貌道谢,第二天依旧雷打不动地去买。

本地人笑他们拿海鲜当饭吃,沈兰笑笑,事实上,他们吃得并不多,大概四五天吃一顿而已,大多的时候,他们吃的,是沈兰系统里带来其它蔬菜和肉类。他们买回来的海鲜,他们选好分类后,放进了系统。

离开深市后,沈兰没有急着回京市,杜若歌开车陪着她去了广市。

如果说深市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广市就是正值盛年的大佬。

广市海珠大桥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自行车,就是京市,也难看到那么多自行车。

他们去了二棉厂。

杜若歌爸爸一位姓朱的战友转业后分到了二棉厂,杜若歌与这位姓朱的战友比较熟,小时候一直叫朱叔叔的。

比起家乡的麻纺厂,二棉厂的产量是成百上千倍,同样的,各种瑕疵布也多了很多。

不仅仅是数量更多,品种也更全,同时,因为二棉厂已经有专门的质检,对布匹要求高,所以连带瑕疵布的品质也比麻纺厂那边的大。

二棉厂正发愁,工人越来越多,产量是有了,销售跟不上,囤积大量货物,眼看工资都发不下。

几个领导正在开会呢,其中杜若歌那位朱叔叔,作为二分厂的副厂长,也在其中。

有人提议发一半工资,完全不发工资,都要养不活自己了。

有人提议用布来抵工资,让工人们自己找门路去销售。

沈兰来得正是时侯。

正在开会的朱副厂长接到门卫室打来的内部电话,一位姓杜的小伙子找他,自称是他战友的儿子。

朱副厂长就想着,不会是杜若歌吧。

不是听说这小子进了部队,怎么会这个时候来广市。

虽然如此,他仍是趁机去了门卫室。

这样的会最近几乎是天天开,都是各执己见,他们是想裁员,但是上面的领导不同意也没有办法。

杜若歌和沈兰说明来意,朱副厂长立即拍手称好。

他把两人带回会议室,直接带到总厂厂长面前。

于是,不仅沈兰想要的瑕疵布可以,就是要正价布也没问题。

因为工资发不出来,上级领导早就特批,厂里可以自主销售一成的布料。

二棉厂量大的时候,一个月就能产七万匹布,就算现在货物积压,一个月也有上万匹布。

“不用票?”

“不用。”

沈兰双眼冒光,恨不能直接全拿下。

但是考虑到成本问题,她还是要了大部分瑕疵布。

沈兰每个月要一千匹布,其中两百匹是正价的,八百匹是瑕疵的。并表示,等到了京市,与合伙人商量后,应该会加大订货量。

沈兰与二棉厂鉴定了两年供货合同,合同约定,她后期要货,优先考虑二棉厂。同时,二棉厂的瑕疵布和不用票的正价布,优先考虑沈兰。

领导们也不是没见过世面,二棉厂辉煌的时候,就算是一个月七万匹,也是供不应求。可是现在他们在困境中太久,虽然仅仅八千块,但是无异玩死水里注入一汪活水。

当前一般的布料,市场价是四毛,沈兰要得多,直接给她两毛,瑕疵布更便宜,五分钱一尺,相对于市面上又要票又要钱的布料,简直等于白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