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重生知青的乡下娇妻(86)

作者:果小苹 阅读记录

胡大队长晚上找过来, 考虑到沈兰家只有三个女同志, 他带了媳妇一起过来。

他们过来的时候, 沈兰的房间正点着蜡烛。沈兰和雪梅在看书、李娥在做试卷。

胡大队长的媳妇张赛兰进来就啧啧, “你们这日子过得, 还用上蜡烛了。”

要知道,就算她的丈夫是大队长,她家晚上也就点个煤油灯,点蜡烛,那是家里来了客人时用的。

胡大队长问了一下杜若歌的情况,得知他进了部队,说了句恭喜,又问沈兰白天找他有什么事。

沈兰又点了支蜡烛,他们转移到堂屋说话,这样不打扰雪梅和李娥。

堂屋里,沈兰拿出了拖把。

胡大队长的表情有些迷离,“沈兰你要送拖把给我?可是我家用不上呀。”

大队长媳妇张赛兰瞪了他一眼,“说什么呢,沈兰给我们家带的礼物,早送到我们家了。”

大队长呵呵。

胡大队长家年前盖上了瓦房子,不过没打地板,地板还是泥巴的,平时用扫把扫两下就行。

沈兰好笑地看着胡大队长,“不是要送您,我是想由您出面,组织队里的男同志扎拖把,我负责收购。”

拖把的布条由沈兰出,拖把的竿子用的是队里随处可见的竹竿或者杨树枝,一个拖把,沈兰八毛钱收。至于大队长给别人多少钱一个,她不管。

张赛兰原本是想顺便问问,沈兰还有没有她可以做的活,听沈兰这么一说,就聪明地没开口。沈兰显然是想着他家的。

胡大队长拿着拖把看了又看,“学做拖把会不会太难,我们又没有相关的师傅。”

沈兰让他放心,成德光已经完全学会,而且后来又做了几个,都没有问题。

“有人教就不难,可以让成德光教,他已经会了。”

胡大队长这下完全没顾虑,“行,这事就交给我。正好自从摘完棉花、打完晚稻,大队上就没有多少活干了,正好现在可以做。你看你要多少拖把?”

沈兰算了算,“先两千个吧,每个月两千,以后再看情况再增加。”

张赛兰惊得张大了嘴,“两千,每个月?这玩意儿有这么多人要吗?”

沈兰嬉笑,“张婶,您放心。在京市,我问过暖瓶厂的员工,他们都很愿意买两个放家里。季城那边,我师傅的店子,也可以寄卖。我另外还联系好了店子,二千个,完全没问题。卖不完,到时我去摆摊去!”

看沈兰说得板上钉钉,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胡大队长立即惊喜起来。

沈兰付了一成的定金。

隔天,胡大队长大张旗鼓的叫人开会,每家得派个代表参加,大会的意思,让每家出一个劳动力做拖把。

胡大队长在台上说,下面就有议论,“大冬天的,冷死个人,大队长这是发什么疯,扎什么拖把!”

“是呀,还一个月扎两千个,这要是卖不出去,一家再发几十个?”

谢婶子哼哼,“胡大队长,我要回去喂鸡了!”

胡大队长叫住谢婶子,“老姐姐,别急着走,你们老谢家什么个意思。按户头,你们家是两户,可以派两个劳动力过来。”

谢婶子的脸色立即就黑了,“派两个?过来扎拖把?我家最近忙得狠!”

边上就有人问了,“最近大家都闲着,忙啥呢?”

谢婶子哼哼,“要挖红薯、要种菜,都是事呢!”

胡大队长拿出本子,“这样,谢婶子,你家是放弃?确定不后悔?如果确定放弃,你在这里签一下字。”

谢婶子翻了个白眼,“胡大队长,你这不是为难人么,我大字不识一个,你让我签字?”

胡大队长显然也想到了,又拿出一盒印油,让谢婶子按了个手印。

有谢婶子带头,当即又有三四家选择放弃。胡大队长劝说无果,只得让他们一个个也按了手印。

剩下的人,每家出一个劳动力。

当晚,谢小强找上门。说他可以代表谢家做拖把,他相信跟着沈兰干,不会吃亏。

沈兰挑眉,“那你还读书吗?”

谢小强硬着脖子,“我可以放学后!”

沈兰斜眼看他,“那你奶奶同意吗?”

谢小强不说话了。

沈兰就知道了,这肯定谢奶奶不同意或者不知情呢,谢小强偷偷跑过来的。

沈兰直接给了他一个爆栗,“你就不怕你奶奶又找我麻烦?好好读你的书吧,我要人做拖把,不差你一个。你还是好好读书,到时考个好大学。”

谢小强顿时蔫了。沈兰给了他两粒糖,让他走人。

谢小强不依不舍地离开。

太阳天,胡大队长就把人集中到打谷场,各人自己带凳子,由成德光教大家怎么扎拖把。

遇上天气不好,就只能去大队部的会议室,三四十个糙汉这样地方就比较局促。

不过大伙的干劲很足,就算是挤挤挨挨,也没有人说什么。

半个月过去,已经交了第一批货。

沈兰付了剩下的钱,又让胡队长安排继续做。

胡队长拿到钱,留下了一成,剩下的都拿来发给大家。

发钱了发钱了,大福大队一共四十三户,谢家两户,除谢家外还有三户,共五户放弃,还有一户是梁婉住的五保户,姓谭的那对老夫妻,已经干不了什么活。余下的三十七户,来分这九百块。

胡队长是按交货的个数发钱的,做得多的,就赚得多,像胡艳的爸,一个人做了五十个,发了三十六。做得少的,就赚得少,最少的只有十九块。

不过不管多的,还是少的,都是喜气洋洋,毕竟只用了半个月,就能赚这么多,都要赶上城里的工人工资了。赚的多的,甚至比城里的工人赚得还多。

几乎像是说好的,大部分拿到钱的人家,第二天都去镇上割了肉。

平时谁家吃个肉,大家都盯着呢。一下子这么多人买肉,大福大队都沸腾了。

那几家签了放弃书的还不知道什么回事,等一打听,得知是做拖把分了钱,那是一个个后悔莫及。

不说签了放弃书的,就算是参与了的人家,也有几兄弟,你来扎拖把了,他没来扎拖把,没来的就来打听,还能不能过来。

对此,胡大队长统一回复,“暂时人够了,等再需要人的时候,再通知。”

为此,有好几家闹出了内部矛盾。

安排老大去的,老二、老三有意见,安排老二去的,老大和其它兄弟有意见。

沈文昌家现在就是这样的,原本是让沈二柱去的,眼看沈二柱拿到二十元,老大媳妇坐不住了,怂恿沈大柱去找沈文昌夫妇。

沈文昌叫来沈二柱,问他能不能把活让给沈大柱。

沈二柱嘴巴咬着根稻草,“我是没意见,你得问胡大队长同不同意,下半个月赶工呢,你换个不会扎拖把的人去。就不知道胡大队长会不会直接把我们家除名。”

听到可能会被移除名额,王文昌的妻子王秀如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行,我不答应换!”

看婆婆说得毫无回旋的,沈大柱媳妇直接往地上一坐,“这日子没法活了,公婆不顾我们死活,呜呜呜……”

这是隔几天沈文昌家就要上演的一出戏,因为原本说好的自行车没有,大柱媳妇从进门起,就跟公婆不对付,三天两天就要大哭一场。

最开始,邻居还来看热闹,到了现在,都习以为常了。

沈大柱看媳妇坐地上去了,也不说帮忙扯起来,反而老神在在,“爸,你们这样不行呀。别说我媳妇委屈,就是我心里也委屈。家里的好事全紧着二柱,脏的累的就让我们干,哪有这样的!”

沈文昌气得不行,却又不能拿儿媳妇怎么样,“大柱,叫你媳妇起来,我们这不是在商量么?”

沈大柱哼了哼,“不能换人,那你们说,二柱赚到的钱怎么办吧?”

沈文昌抽了口旱烟,“这样吧,二柱赚的钱,每月交十元到公中。”

同类小说推荐: